“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常态(微光成炬)

窗外蝉鸣阵阵,暑气正盛;屋内凉风习习,谈笑风生。近日,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内,十几位摇着蒲扇的社区居民和五六名刚送完单的外卖骑手其乐融融地围坐纳凉。捧着解暑的绿豆汤,外卖骑手孙志霞感慨:“以前只能找树荫歇脚,现在这儿成了我们的‘避风港’,充电补水后又能活力满满地出发了。”今年4月,沾化区以党建为引领,打造集党建示范、“枣乡管家”志愿服务和暖心驿站于一体的区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让志愿服务成为基层治理的暖心力量。

“小建议”带动“大布局”

让关心与“安身”共融

李鹏兴是沾化区110名外卖骑手中的一员,自2019年入行以来,最让他困扰的就是送餐间隙找不到地方短暂休息。“特别是刮风下雨的时候最难熬,下午2点到4点单子少,大家只能挤在屋檐下躲雨,又累又困。”李鹏兴说道。

改变发生在今年4月7日,这一天沾化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作为综合性示范服务平台,可为新就业群体及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同日,在中心成立文化路新兴领域党支部,选聘4名新就业群体成员和志愿者兼任党支部委员,让快递员、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对中心的事儿有了发言权。

“效果很明显,小哥们走进中心吃饭、休息、参加活动的时候多了,商户对新就业群体的了解也加深了。”文化路新兴领域党支部书记李倩表示。

今年初,沾化区推进“枣乡友好之城”建设,整合人社、司法、卫健等部门资源,推出40项暖“新”服务清单。建成197处便利化“助新微空间”,组织2000余名志愿者轮值维护,提供全天候服务,全面覆盖新就业群体日常工作、技能提升等需求。

“小举措”撬动“大能量”

让爱心与“安居”同行

今年1月,在全区人民建议征集活动中,组建“爱新志愿联盟”的提议引发广泛共鸣。民有所呼,政有所应。2月底,沾化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成立“爱新志愿联盟”,探索组建“党建引领+社区推动+商家联盟+志愿服务”模式,整合138家企事业单位、社区、商户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做好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工作。

如今,“爱新志愿联盟”已成为沾化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可提供物资捐赠、餐饮优惠、临时休息、车辆检修、应急充电、免费饮水等服务,切实解决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充电难的现实问题。

“贴上‘爱新志愿联盟’标识,我们商户也成了服务新就业群体的一分子。”牟师傅挂面店店主牟秀龙说。除了横向搭台外,沾化区还探索纵向延伸志愿服务,通过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办公室、社区联络处及公益组织纵向联动,打造功能完善的“15分钟志愿服务圈”,让商户、居民都成为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小心愿”关系“大幸福”

让暖心与“安居”相连

6月27日,在暖“新”服务微信群里,管理员发布消息——“大家好,今日暖‘新’志愿服务清单有:全天供应杂粮粥、证件复印、口腔检查、健康咨询、公益理发、小家电维修……请大家了解活动开展时间,按需前往。”沾化区围绕居民所盼,安排专人负责,做到志愿服务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日日有活动。

“平时我们夫妻俩工作忙,顾不上照看孩子,听说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向阳花’红色驿站有英语角公益活动,就把孩子送来了。”外卖骑手李学令说。“枣乡管家”志愿者在“向阳花”红色驿站开设暑期托管班,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辅导孩子作业,切实解决快递员、外卖骑手的后顾之忧。此外,面对新就业群体家里老人无人照看的现状,“闺女来啦”为老服务队及时登门拜访,提供亲情陪伴。

“小距离”促进“大融合”

让热心与“安心”相通

把办公地点搬到“向阳花”红色驿站,把优质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沾化区推出“24小时不打烊”服务机制,整合区委“两新”工委和区人社、司法等部门的55名工作人员,在“向阳花”红色驿站轮值服务,实现阵地常开、宣讲常进、实事常办、服务常有、活动常新,让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随时享受“办急事、解难题、诉需求”的一站式服务。

志愿服务不是一方独唱,而是双向奔赴。为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质效,沾化区出台《“1+14+1+N”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和《“枣乡管家”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将社区打造成志愿服务主阵地。通过建立重大活动备案制,推行常态化培训提升,实施星级评定与回馈制度,推动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新常态。

(本报通讯员 李岩超)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