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艳:让“薯光”越来越亮

白墙灰瓦映着小桥流水,花草丛中游客络绎不绝。谁能想到,眼前的“网红打卡地”——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滨河街道王庄村,几年前还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凋敝的县级贫困村。这场蝶变背后的推动者,正是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翟春艳。

这位“80后”女书记,放弃沿海企业高管职位,带领村民蹚出“党建强村、科技兴农、治理润心”的振兴之路:红薯年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全县20万亩薯地升级;村庄跻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南省“德孝文化”示范村之列,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2018年,滨河街道前身城郊乡管理区的党委书记找到在外打拼的翟春艳,希望事业有成的她回乡带领村民致富。这份特别的邀约让翟春艳陷入沉思。“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这句话成了翟春艳的动力,“我要用行动证明,我能为家乡带来改变。”

2021年1月,翟春艳当选为王庄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初,迎接她的不乏质疑声:“穿高跟鞋的闺女能干啥?”翟春艳脱掉高跟鞋,换上胶鞋,挨家挨户走访,笔记本上记满诉求:路烂、水浑、产业弱……“群众要的是行动派!”她第一步就是“强班子”——把村里的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大学生等充实到干部队伍中,让村“两委”成员实现学历上升、年龄下降,组建起平均年龄为38岁的“硬核”队伍。“班子建起来,就得帮助村民找到持续稳定增收的路子。”翟春艳说。

王庄村土壤富含有机质,产出的红薯糯性强、甜度高,是“唐河红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产区。翟春艳抓住这一优势,先由村党支部、党员带头,两个月流转土地2200多亩,成立合作社,招引企业种植红薯等作物。随后联合周边4个乡镇7个村党支部,成立红薯产业园联合党委,抱团发展。

2022年,在唐河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翟春艳争取到9200万元资金建成3.3万平方米红薯科创园。2023年,为更好地满足红薯种植大户对种苗的需求,翟春艳又在村里配套建设了100亩的红薯育苗基地,与河南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加强脱毒红薯种苗研发、快速繁育等方面的工作。78座红薯育苗大棚实现“四季无闲田”,红薯种苗出棚后便轮种瓜果蔬菜。更关键的是电商赋能——翟春艳带头学直播,培育出“红薯哥”潘国营、“红薯强”李书强等一批电商能人。旺季时,一天有1万多单商品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平时日均发货3000单,实现“48小时红薯到餐桌”。仅红薯产业一项,村民年人均增收1500多元。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87万元。

产业兴旺了,翟春艳又瞄准“精神富矿”。她带领村党支部牵头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家风家训馆,每月开设“文化大讲堂”,评选“十星级文明户”,让“诚孝俭勤和”蔚然成风。村党支部创新“信用积分制”,将环境整治、孝亲敬老等纳入积分管理,积分可兑换农资,激活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

文化“软实力”带来发展“硬支撑”。2025年,王庄村油菜花节吸引10万余名游客,村党支部谋划的研学基地项目正加速推进,昔日的“空心村”如今已成为唐河县的“城市会客厅”。站在新建的农产品加工车间前,翟春艳眼中满是憧憬:投资1.5亿元的红薯全粉加工厂即将动工,投产后可吸纳300人就业。“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翟春艳信心满满地说。

巡田时,翟春艳总爱拍下薯苗发到村民微信群里:“咱王庄村的‘薯光’越来越亮了!”这束光照亮了村庄,也映照着千万乡村振兴奋斗者的脸庞。翟春艳用实践证明:新时代的乡村,是希望的田野,更是奋斗者的舞台。

(本报记者 范晓翌)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