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妈妈”暖心相伴成长路(微光成炬)

在福建省晋江市,280名“爱心妈妈”以爱心和专业服务为纽带,为341名困境儿童编织起温暖的成长守护网。通过“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出一条专业化、精准化、可持续的困境儿童志愿服务关爱之路。

建立“专业人才+志愿服务”队伍

“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项目的驱动力在于志愿服务专业化。2024年3月以来,晋江市启动“爱心妈妈”志愿者招募计划,集结280名“爱心妈妈”志愿者,与341名困境儿童“应结尽结”。首创“行业爱心妈妈”模式,从教育、医疗、法律等领域选拔65名专业人才,组建伴读、医护、普法等特色志愿服务小组,构建起覆盖多领域的志愿服务人才体系。

“专业人才+志愿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帮扶的单一化局限。来自晋江市第三医院的“医护爱心妈妈”志愿者张雅慰,不仅为结对儿童提供健康监测和卫生保健指导,更在中考前夕联动“伴读爱心妈妈”张文芳老师为孩子们开展学科辅导,实现志愿服务从生活照料向“身心健康+教育支持+权益保护”全维度延伸。

“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项目还建立了系统化的志愿者赋能体系,开展20场儿童心理学、危机干预等专业培训。“‘爱心妈妈’这个称号承载着专业责任,培训让我们更有底气陪伴孩子成长。”紫帽中心小学教师志愿者王秀贤深有感触地说。

实现志愿服务灵活匹配、精准对接

如何避免志愿服务“走过场”“碎片化”?晋江市妇联针对“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项目,构建了“精准识别——专业匹配——系统服务”的闭环机制。在项目开展初期走访摸清需求,在结对环节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灵活匹配,根据志愿者专业背景与服务特长进行精准对接。同时,创新推出“六个一”服务标准与“三必清三必访”工作制度(家庭情况必清、需求清单必清、成长动态必清;重大变故必访、情绪波动必访、节日生日必访)。目前已开展走访615人次,解决实际困难200余件。

在服务形式上,“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项目也告别了传统的单一慰问模式,设计了“研学之旅”“季度生日会”“护未宝典”专项课程等特色活动。在“爱心妈妈陪我过六一”活动中,15组行业志愿者与儿童开展“书页漫游”、科学实验等互动,寓教于乐。

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晋江市高度重视志愿服务规范化。通过“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项目的实践探索,建立起招募培训、服务管理、成效评估的全流程制度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根据儿童满意度调查、服务数据统计等动态优化服务方案。2025年初启动了“枝直花香”困境儿童成长关爱公益项目,将《志愿者服务手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标准》等成功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制度规范。

晋江市持续推动行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医护爱心妈妈”张雅慰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卫生习惯培养课程,在发现结对儿童考前焦虑时,联动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进行干预,形成了“个案管理+专业转介”的服务模式。

在社会协同方面,晋江市搭建起“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的多元志愿服务平台。“我们要将志愿服务的温暖力量,转化为困境儿童成长的长效支持体系。”晋江市妇联主席许清心说。晋江市妇联联合女企业家联谊会发起“点亮‘心’灯·筑梦未来”行动,筹集善款3.5万元;携手慈善总会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整合恒安集团等资源为239名儿童送上12万元物资……“志愿服务+公益资源”整合模式,拓展了服务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影响力。

在“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项目探索过程中,志愿者们不仅提供物质帮扶,更通过职业体验、文化传承等活动,帮助困境儿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带动了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困境儿童问题——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儿童关爱,形成了“志愿微光汇聚成炬”的社会效应。这束由“爱心妈妈”们点燃的志愿之光,正在照亮更多困境儿童的成长之路,也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本报通讯员 吴桐 陈菁滢)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