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持续破解基层治理问题 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增效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组建以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为抓手,建机制、抓统筹、促落实,扎实做好为基层减负赋能增效各项工作,推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规范明晰基层权责

理顺基层权责体系。将规范明晰基层权责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和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重点任务,推动建立健全村(社区)依法履职工作事务、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工作机制牌子、不应出具证明事项4个指导目录,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分级分类编制,做到简明扼要、务实管用。

严格事项准入制度。严格落实中办、国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不得要求村级组织设立各类领导小组、委员会、工作站、协会等工作机构并挂牌、配备力量。对确需新增纳入村(社区)的工作事务、机制牌子等事项,由主办单位提出,省委社会工作部梳理初审,提交省委、省政府批准。

着力推动摘牌减负

持续规范村(社区)挂牌。以清理目录外“滥挂牌”为重点,推动各地共清理目录外村级组织工作事务1101项,精简整合工作机制1583项,清理挂牌43948块、上墙制度和宣传牌50463块,规范不应出具的证明事项1719项,基层干部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巩固“滥挂牌”问题整治成果,在村(社区)“4+2”外部挂牌基础上,整合14块内部功能室挂牌,设置1个集约式内部功能室导引牌,导引牌用图片展示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内部结构、功能室布局,全面清理内部功能室挂牌,形成“4+2+1”挂牌模式。

优化村(社区)功能布局。全面清理不直接面向群众的部门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机制等上墙宣传展示牌,适当保留党建引领、理论宣传、服务群众、社区文化等方面内容,着力把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打造成为党建阵地、宣传阵地、文化阵地、协商阵地、服务阵地。丰富展示方式,将功能室布局和工作制度、政策宣传、办事指南等内容,利用二维码、活页手册、显示屏做到一码展示、一册展示、一屏展示,满足群众需求。

提升村级组织服务效能。树立“减牌子不减服务”的理念,推动部门资源和力量下沉村(社区),用好功能室经常性开展服务群众的活动。突出村(社区)服务属性,发挥村级组织阵地作用,加大服务供给,充分整合政府、市场、社会资源,提升党群服务中心使用效率。搭建村(社区)供需对接平台,引导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以社区为主阵地,提供多元服务、特色服务、品牌服务。

持续壮大基层力量

强化队伍配备。按照各地城镇常住人口数据,由设区市或县级实行总量控制,制定配备计划,加大社区工作者配备,全省共配备社区工作者5.28万人,较2023年底增加近万人,总体实现“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目标。严把身份关口,严格社区工作者准入条件,推动各地优化结构,按照配置标准和条件配齐配强。

强化规范管理。抓好教育培训,建立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县级骨干培训、乡镇(街道)全员培训的分级培训制度,省级每年举办社区工作者示范培训,通过“现场+视频”方式,实现省级层面对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全覆盖。全面推行“导师帮带制”,帮助社区工作者提升基层治理、群众工作等方面的本领和能力。组织清理违规借调社区工作者766人,实现“应退尽退”,100个县(市、区)全面制定规范借调制度。规范考核管理,推动市级层面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县级层面制定社区工作者年度考核指导方案,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水平。

强化激励保障。推动全省统一设置“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保障体系,岗位等级实现省内互认,薪酬建立动态增长机制,所有社区工作者全部落实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待遇。畅通社区工作者上升渠道,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选拔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选聘事业编制干部的力度,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荣誉感,2024年推荐3549名社区工作者为“两代表一委员”,推荐3名城乡社区工作者获得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进一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

优化网格管理服务

优化网格设置。明确网格划分标准,指导各地科学划分城乡网格,做到规模适度、界限清晰、无缝覆盖、便于服务管理。落实“多格合一”要求,科学整合条线部门设置的网格。

加强网格员管理。按照“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若干名兼职网格员”模式,推动各地配备网格员队伍。加强网格员管理和待遇保障,推动城市社区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纳入“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保障体系。发挥专职网格员宣传员、巡查员、信息员、调解员、服务员的作用,让网格员重点聚焦在发现问题上,不替代有关行政部门承担监督管理责任,切实发挥好“探头”“哨兵”作用。

规范网格运行。推动100个县(市、区)全面建立网格事项清单、网格员职责清单和准入退出机制,网格运行有章可循。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完善协调响应评价机制。推动100个县(市、区)全部建立由社会工作部牵头的乡镇(街道)“吹哨报到”、协调响应评价机制,由县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对乡镇(街道)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办理;由乡镇(街道)对相关部门办理情况进行评价,县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反馈评价结果,作为考核相关部门的重要依据,乡镇(街道)“吹不响哨”、部门“不应哨”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学用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经验。积极学习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经验,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建设江西省企业群众诉求统一受理平台,指导各地健全工作机制,主动收集群众诉求,自上而下分办、督办,提高群众诉求解决质效。新余市建立“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机制,研究开发“物邻通+赣政通”流转平台,向上对接市级,向下延伸至网格,实现“一条热线接诉求”;景德镇市建立“景快办―接诉即办”平台,整合各类群众诉求反映平台数据,实现“群众诉求一个口子进、数据多个平台共享”。

构建群众诉求解决工作闭环。依托乡镇(街道)“吹哨报到”、协调响应评价机制和接诉即办工作体系,形成“未诉先办―接诉即办―吹哨报到―响应评价”工作闭环,推动群众诉求分级解决、高效办理。同时,做好风险防范,针对群众需求,用好政府、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等力量,做好关心关爱、心理疏导等服务,进一步提高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

(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