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

减到点子上 治在根子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激发全党全社会创造活力,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江西省新余市聚焦“牌子多”“制度杂”“上墙乱”等问题,以清理村(社区)“滥挂牌”问题为抓手,从小处着眼、从难处入手、向实处发力,全面推行村级组织挂牌“4+2+1”(4块外部挂牌、2块外部标识牌、1块内部功能室导引牌)标准,切实为村级组织和村(社区)干部松绑减负,助力基层组织“轻装前行”。

系统谋划、精准施策,聚力清牌减负

新余市委高度重视为基层减负工作,坚持“合力推进、全面清理、规范统一”工作思路,确保清理挂牌工作成效。

上下联动。新余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村(社区)开展“解剖式”调研,现场指导清理挂牌工作。县、乡、村各级书记靠前指挥、同题共答,通过书记抓、抓书记,层层传导责任,形成全市上下联动、一贯到底的工作格局。

凝聚共识。将清理挂牌工作列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重点工作任务,多次召开专题会,推动17家市直部门主动梳理在村级组织设立工作机制、悬挂标识标牌、检查考核等情况。深入村(社区)开展调研,全面了解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悬挂标牌标识情况,梳理出六大类应取缔牌子。通过部门、基层双向摸底,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统一标准。在多次调研及反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基础上,出台村(社区)“4+2+1”挂牌标准导引,为工作划出“硬杠杠”。在坚持对外挂牌“4+2”基础上,在党群服务中心醒目处设置功能室导示图,标注各楼层、房间信息,方便群众查阅。指导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对“4+2+1”挂牌进行统一规范,确保样式内容统一。导引的出台让广大基层干部开展清牌工作更有方向、更有底气。

全面攻坚、严格监管,确保长治长效

新余市以目标为导向,坚持抓细抓小抓常,一体落实清理挂牌工作。

推动工作在现场。只有深入现场,才能解难题、破难点,打通“最后一公里”。开展分领域现场讲学,从村(社区)工作实际出发,打造样板点,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习观摩,让工作标准入脑入心。安排业务人员为县区联络员,进行分区域现场指导,建立“一对一”联系指导机制,针对各地阵地结构、功能用房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有效提升清理挂牌工作质量。

疏堵结合促长效。健全日常管理、督查问责、举报惩戒等制度,从源头上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摘牌减负不走样、不反弹。围绕群众需求,探索建立“网上村居”,为每个村(社区)设置专属“便民服务码”,将村(社区)基本情况、办公场所布局、机制牌子、工作指南、便民政策等“下墙进码”,让群众微信扫码即可查阅,提高便民服务效率。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目录外挂牌4126块,清理不规范上墙制度和宣传牌8222块,村(社区)规范化挂牌实现全覆盖。村(社区)干部普遍反映,现在社区“门面负担”少了、工作职责清了、群众办事快了。

队伍提能、服务提质,彰显为民本色

减牌不减服务,减牌不减担当。新余市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不断做好做优服务群众工作,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细化队伍建设。新余市出台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办法,推广“一专多能、全岗都通”的“全岗通”制度。日常工作中,除1~2名工作人员在固定岗位接待群众外,其余工作人员下到小区走访群众,建立常态联系。有居民反映,现在跟社区工作者见面次数多了,说话有人听了,服务也更好了。

强化功能整合。摘牌后的社区清清爽爽,党群阵地从办公属性向服务属性转变。新余市坚持“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服务设施齐全化”理念,对村(社区)办公场所的布局、功能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一室多用、一室多能。在渝水区城北街道龙泉湾社区,社区工作者统一在大厅办公,结合群众需求在腾出的空间内设置阅读室、书画室、舞蹈室等活动场所,孩子们嬉戏玩耍,老年人吹拉弹唱,托幼托老两不误。

深化数字赋能。为快速响应群众诉求,提高基层干部解决问题能力。新余市全面推行“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模式,以信息化流转平台串起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构建“三横一纵”“丰”字形工作架构,实现事件受理“上报—派单—处置—评价”的工作闭环。同时,打造一批社区智管家、物邻通、“余快停”、随手拍、“一表通”等切口小、方法巧、效果灵的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群众普遍反映,家门口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现在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

(江西省新余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