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从规范村(社区)挂牌入手,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持续深化为村(社区)减负,不断提升村(社区)服务群众效能。
党建引领强统筹
萍乡市以党建引领破题攻坚,明确村(社区)挂牌标准,通过清单化管理、动态化监管,推动摘牌减负落地落实。
坚持高位推进。将规范村级组织挂牌作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内容,纳入《萍乡市2025年为基层减负实事清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任务清单》,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推动规范村级组织挂牌工作有力有序进行。
明确挂牌标准。印发《萍乡市村级组织工作机制和挂牌指导目录》,明确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4块外部挂牌,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块外部标识牌,党员活动室、综治中心等14块内部功能室标牌。推行“4+2+1”挂牌模式,将14块内部功能室标牌整合归并为1块导引牌,摆放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醒目位置。
强化统筹指导。市县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联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机制办公室、组织部门、农办部门合力共为,加强业务指导,解决重难点问题。建立观察联系点和督办制度,加强对规范挂牌的指导,围绕加强目标联动、任务联动、工作联动、督查联动,形成整体合力。
持续整治建机制
萍乡市对照挂牌标准,持续整治村(社区)“滥挂牌”和“制度上墙”问题,实现“减牌”“净墙”。
开展规范培训。萍乡市委社会工作部为市县两级职能部门联络员、乡镇(街道)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以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规范挂牌培训,明确挂牌名称、数量、标准和要求。
实施专项治理。由市县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开展村(社区)“滥挂牌”和“制度上墙”问题专项治理,对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外部、内部挂牌进行持续清理规范,全面清理不直接面向群众的部门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机制等上墙宣传展示牌。萍乡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开展规范挂牌情况“回头看”,组成3个评估组,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对各县区进行评估。对基层反映的数量过多、清理困难的牌子,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召集相关单位专项研判解决。去年以来,全市共清理不规范挂牌917块、上墙宣传展示牌751块。
严格准入机制。萍乡市委社会工作部与市委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不定期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直奔村(社区)一线,督查挂牌情况。明确未经批准不得要求村级组织设立各类领导小组、委员会、工作站、协会等工作机构并挂牌,确需新增挂牌的,由县级党委政府研究后,向市委社会工作部提出申请,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研判后,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并按程序报省委、省政府批准。
服务提质惠民生
萍乡市坚持“减牌子不减服务”“减牌子不减担当”,将村(社区)干部从繁重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治理促发展。
丰富服务展示。用好用活电子屏、宣传手册、宣传活页等工具载体,通过一屏显示、一册告知等方式,将社保、医保、低保救助等群众最关心的有关政策、服务内容、服务流程以及联系人、联系方式等进行公示。
发挥阵地作用。优化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布局,按照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原则,实行“小办公、大服务”,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统筹党群服务活动阵地,实行“一室多用”,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推进友好社区场景建设,搭建35个“一老一小”幸福院、84个“贴心驿站”,为社区居民特别是“一老一小”、新就业群体提供就近就便服务。
规范出具证明。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加强信息共享,压减村(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明确监护关系证明等27项证明不再由村(社区)出具。同时,制定《村(社区)不应出具证明事项处理流程图》《村(社区)不应出具证明事项的替代途径联络手册》,先后规范解决充电桩安装、房屋产权关系等复杂证明事项。
提升服务质效。推行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65天服务不打烊”制度,节假日在醒目位置公布值班人员信息,确保群众随时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强化网格管理服务,创新“警网融合”模式,推动民辅警、网格员信息共享,联合上门入户收集基层治理有关问题。建立785个村级“群众贴心人”和3900余名“红蓝黄骑士”队伍,开发“新诉即办”随手拍小程序,开展“屋场贴心会”“龚全珍院落说事会”等议事协商活动1189场次,解决群众诉求2.4万余件。
(江西省萍乡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