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

改出来的“轻装前行”

近年来,江西省景德镇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打好减负赋能“组合拳”,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巩固构建了组织有力、智慧赋能、多方参与、服务精准的治理格局。

建章立制,织密减负“责任网”

景德镇市坚持用制度机制固根本、利长远,通过建机制、清挂牌,推动基层高效能治理。

建立协调机制。建立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社会工作部具体协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专项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行动的若干举措》,提出基层治理问需问计行动、基层队伍能力提升行动、“景漂”党员先锋创绩行动等“十项行动”,明确重点任务分工。

规范村级挂牌。靶向发力开展村级挂牌清理规范工作,全面清查村(社区)目录外挂牌,累计清理挂牌3000余块,彻底扭转村级阵地“牌子满墙挂”的局面。为实现长效规范管理,全市创新推行“4+2+1”挂牌模式,构建起“一图指引、全程速办”服务机制,群众办事通过导览图即可快速定位服务窗口,有效破解“办事找不到人”的难题,同时也大幅减轻基层干部负担,村级组织运行效率与为民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赋能增效,夯实治理“硬支撑”

景德镇市坚持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为民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支撑,不断配齐配强基层治理队伍,建好用好群众诉求受理平台。

筑牢基层治理人才堡垒。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纳入“书记领航”项目,市委组织部联合社会工作部门开展蹲点式调研,全面掌握队伍现状。实施“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根据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和工作年限确定薪酬待遇,确保队伍稳定性和专业性。建立实习社工“周转池”,与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合作,选拔60余名实习生参加招考,录用30名优秀实习社工,实现人才储备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激活基层队伍内生动力。开展“专业社工+志愿服务”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培训社区工作者和专业社工机构负责人200余人;开设“支书课堂”,通过案例分享、交流研讨等形式,推动基层干部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建立激励机制,推荐退休社区工作者担任产业链党建工作指导员,享受工作津贴;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到高校担任特聘导师,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打造为民服务高效平台。在县级层面全面建立“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协调响应评价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累计解决老旧小区改造、道路修缮等群众关切问题150余件。构建“景快办”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线上,开发“景快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小程序,构建智慧化、协同化、精准化基层治理平台,通过整合分析统计数据、生成报表和可视化风险趋势,为基层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未诉先办”;线下,整合县乡“访调诉”资源,将群众来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等多中心合一,打造“只进一个门、只跑一地”的矛盾纠纷解决平台,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烦心事。

多方参与,打造治理“强品牌”

景德镇市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共治,通过畅通参与渠道、搭建协商平台、破解治理难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全域打造亲民品牌。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群众区域最大化”的改造理念,打破村(社区)传统办公布局,整合服务窗口、活动空间等功能模块,引入社会组织以项目化运作将服务时间延至晚上9点,打造“全天候、零距离”的党群服务新阵地。建立“每周观摩+座谈调度”机制,选取一些村(社区)作为示范点,组织党组织书记实地学习交流,通过互学互鉴激发创新活力。目前,全市所有社区和城中村均完成改造,社区逐渐成为群众愿意来、留得住、用得好的温馨家园。

畅通各方参与渠道。深入开展“问需问计问效”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线下分6个工作组,深入14个乡镇(街道)开展调研,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物业服务企业、“两代表一委员”、新就业群体等基层代表面对面座谈,收集意见建议482条。线上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面向全市开展专项征集,收到群众建议56条。建立意见建议分类办理机制,将合理建议及时转化为政策举措,如针对“景漂”人才保障建议,珠山区出台专项政策,大力支持“景漂”“景归”人才在珠山就业创业,已吸引209名人才落户。优化社区物业服务。针对物业服务管理难题,建立党建引领下的“三方联动”机制,依托社区现有资源开辟“红色物业”功能区,将党建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浮梁县成立“建小二·物业矛盾调解”党员服务队,通过党员带头、多方参与,在4个试点小区化解物业矛盾纠纷21件。持续做大、做优、做强“窑火红”志愿服务品牌,推动3.8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1779支。

(江西省景德镇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