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始终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点,坚持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持续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努力实现“轻车壮马”,让基层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减牌子减证明,减轻“大车”压力
聚焦“清墙净墙”“减牌子”。按照“因地制宜、应清尽清、简洁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组织开展“清墙行动”,全面推行村(社区)“4+2+1”(4块外部挂牌、2块外部标识牌、1块内部功能室导引牌)挂牌模式,清理规范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墙面过多、过旧、过滥的制度和宣传牌7388块,有效防止牌子乱象。
聚焦服务群众“减证明”。修订完善《吉安市村级组织不应出具证明事项清单》,全面梳理不应由村(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分门别类归纳汇总,取消无政策文件依据、本人可证明、可替代、网上可核实和无法查实的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27项,让群众办事更顺畅、服务基层更暖心。万安县罗塘村村干部小梁开心地说:“开始好多村民不理解,以为我们为难他们。经过政策宣传,村民发现现在事情办起来更方便了,我们也有更多时间去田间地头搞生产了。”
建强基层队伍,增强“小马”动力
加强治理队伍建设。出台《吉安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围绕健全职业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保障等方面,聚焦“选育管用”全链条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按照“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建立岗位薪酬制度,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持续稳定提供保障。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报考社区工作者人数逐年递增。今年拿出152个社区工作岗位面向社会择优选拔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基层治理一线。
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按照每万名城镇人口拥有18名社区工作者的要求,足额配齐社区工作者,并建立社区工作者由乡镇(街道)集中管理、社区统筹使用制度。规范清理违规借调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县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不得借调社区工作者,乡镇(街道)一般不借调,确需借调的应当按照程序报请县级党委社会工作部批准,借调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同一社区工作者一年内续借不超过1次,续借时间不超过3个月,保持基层工作力量稳定。
推动治理力量下沉。以“党员干部能力作风提升攻坚战”为抓手,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合挂点帮扶、社区共驻共建、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组织6万余名在职党员干部下沉到村(社区)网格一线,全方位、多渠道收集群众诉求和发展良策,回应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以有形有效的服务让群众可感可及。截至目前,围绕基层治理重点领域开展全覆盖“入户听诉”,累计收集群众问题62427件,办结54241件,办结率86.4%。
凝聚共治合力,提升治理效能
机制赋能治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市、县两级党委书记领衔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项目,找准制约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协调各方力量解决问题,把分散的部门力量和执法资源攥指成拳,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14个市级基层减负观察联系点,常态收集社情民意和苗头性问题,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提供第一手信息。
强化网格管理。建立健全“全要素网格”,推动各类网格“多格合一·融网强基”,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因地制宜优化调整城乡网格7090个,按照“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若干名兼职网格员”的要求,配齐城市社区专职网格员1473名、农村专职网格员5617名,引导15.09万名退休党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成为基层治理“流动哨兵”“移动探头”。制定完善网格员职责清单和网格事项准入清单,明确网格员8大类18项具体工作事项,推动政法、城管、社会救助、应急、人居环境整治等11类民生事项进网入格,实现“一网通办”。网格“两清单一机制”完善升级后,网格内事务处置效率平均提升40%以上,群众诉求响应时间缩短50%。吉州区在水巷历史文化街区专属网格内,组织5个行业党组织与街道社区联合开展新就业群体联建活动150余场次。
创新议事平台。创新打造“赣事好商量+吉事广议”议事协商平台,让群众有事好商量多商量,不断增强群众议事协商活力。去年以来,推动各地搭建村级议事协商平台2000多个,定期组织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板凳议事等议事协商活动,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基层议事协商品牌。培育出井冈山市“井冈议家亲”、永新县“民声半月谈”、永丰县“永红网格说事”、吉水县“‘红小二’议事厅”、遂川县“民情恳谈会”、泰和县“幸福茶话会”、峡江县“邻里小院板凳会”、新干县“红色星期六”说事会等一批议事协商好做法,激发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江西省吉安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