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

摘牌减负“码上办” 群众办事“一码通”

2024年以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聚焦基层减负主题,面对标牌“拆了挂、挂了拆”积弊,秉持“减负不减责、瘦身更健身”的改革理念,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在推广村(社区)“4+2+1”(4块外部挂牌、2块外部标识牌,1块内部功能室导引牌)挂牌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摘牌减负“码上办”模式,推动基层从“挂牌展示场”回归“服务主战场”,开辟出一条减负增效基层治理之路。

设置二维码,让牌子摘得下

袁州区创新机制,在痛点、堵点上着力,破解思想藩篱,推动标牌下墙。

探索试点,让部门助推摘牌。坚持创新思维,以数字化改革破解挂牌乱象,袁州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摘牌减负“码上办”二维码,确定试点村、试点乡镇,边试点边统筹边总结。

建立“摘牌免考”机制,让乡镇敢摘牌。袁州区探索“留、清、替”工作办法,分类施治。留:保留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4块外部挂牌和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块外部标识牌。清:绘制村(社区)综合服务大楼平面图,在图上标注各办公室功能,形成功能室导引牌。同步清除平面图对应实体办公室的功能牌,替换成数字门牌。替:开发“码上办”标牌功能室,将组织架构、机制、流程图等其他标牌一律纳入“码上办”管理,取消实体挂牌。通过“清”和“替”,剪断标牌与考核的链接,转变“事事要有牌、件件要有标”的观念。

建立宣传推广机制,让基层愿摘牌。针对推行初期部分乡镇(街道)、村(社区)存在的“不愿摘”“再等等”等情况,深入基层座谈交流,向基层干部算算三笔账,即算清“经济账”,可为村(社区)节约每年标牌制作的开销;算好“效率账”,可为基层干部减少诸如挂牌、上报台账等事务性工作;算出“口碑账”,群众可通过“码上办”平台了解政策、实现监督、反馈诉求、解决问题,让群众感知村(社区)的暖心服务,打消基层摘牌的顾虑。

完善“码上办”,让服务提上来

袁州区从群众需求出发,在群众服务上落地,最大程度开发“码上办”功能,提升服务质效。

瞄准减负靶向,搭建“码上”管理平台。袁州区为每个村(社区)开发设计“码上标牌功能室”,以图片形式展示制度牌内容、标牌名称等,场景化再现实体标牌,将原本挂在办公楼墙面的功能牌、制度牌等线下实体标牌移至线上,后期只需登录“二维码”,便可依规一键新增或修改标牌内容,这一举措不仅投入少、花费低、见效快,而且可以实现挂牌“码上瘦身”。

瞄准赋能靶向,拓展“码上”服务功能。从群众需求出发,在码上标牌功能室基础之上增加便民服务主要代办事项、不应出具证明事项、惠民政策宣传栏、意见反馈等多个服务模块。群众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清晰了解相关政策、办事流程、责任人、联系电话,实现了在家就能知晓有事“怎么办、找谁办”,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瞄准增效靶向,完善“码上”联动机制。村(社区)通过“码上办―意见反馈模块”收集群众意见诉求后,及时对意见建议进行分类并建立台账。对群众反映的一般性问题做到“接诉即办”,对群众反馈合理的建议及时采纳并完善服务。对群众反映的乡镇(街道)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探索建立“码上办”与吹哨(接诉即办)联动工作机制,适时启动吹哨,整合部门资源,推动力量下沉,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问题快速高效解决。

建长效机制,让牌子不反弹

袁州区为防止“挂牌乱象”反弹,建立“制度+督导+监督”三位一体的常态化机制。

完善标牌设置审批标准。出台《宜春市袁州区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建立标牌设置“三统一”标准(统一目录、统一规格、统一流程),除省委明确要求“4+2+1”标牌外,严格实行新增挂牌准入审批机制,从制度源头上扎紧形式主义藩篱。

建立定期督导机制。定期以“四不两直”方式到各乡镇(街道)进行督导,建立督导台账,发现问题及时下发问题整改函。模式运行以来,除室外悬挂“4+2”标牌外,未新增一块标牌,实现设施内部制度性标牌清零。

完善多方共治监督网络。线上开通“随手拍”监督端口,线下设立基层观测点,形成“群众扫码监督―干部实时反馈―减负办专项督查”的立体监管体系。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