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减负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王江伟

基层治,天下安。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江西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实施治理强基战略,深入开展基层党建“书记领航”行动,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在规范权责、精简挂牌、壮大队伍、数字赋能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推动基层治理从“负重前行”向“轻装快跑”转变,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破“权责不清”之困:

明晰职责才能轻装上阵

江西将规范基层权责作为减负的“牛鼻子”,构建起清单化、制度化、长效化的权责管理体系。这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清单体系,如同给基层治理装上了“导航系统”,让基层干部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江西严格落实村(社区)事项准入制度,明确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不得随意向村(社区)摊派事项。新余市在此基础上创新“清单外事项准入审核机制”,从源头上堵住了“层层加码”的口子。厘清了权责边界、理顺了职责关系,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主责主业。

治“挂牌泛滥”之弊:

减掉牌子才能亮出本色

为彻底扭转村级阵地“牌子满墙挂”的局面,江西全面推行简洁规范的“4+2+1”挂牌模式,即4块外部挂牌(党组织、村〈居〉委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2块外部标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个内部功能室导引牌,导引牌用图片展示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内部结构、功能室布局。“清墙减牌”不仅让办公场所清爽整洁,更让基层干部从“挂牌迎检”中解放出来。减牌子不是减服务,而是让服务更便民惠民。宜春市袁州区以数字化思维破解难题,开发“码上办”平台,将标识牌、制度牌、功能牌等全部纳入线上管理,群众扫码即可查询办事指南,既节约了每年超万元的标牌制作经费,又提升了服务效率;新余市渝水区城北街道龙泉湾社区优化功能布局,将腾出的办公空间改造成阅览室、书画室、舞蹈室,实现“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这些变化背后,是基层治理理念的根本转变——从“向上负责”到“向下服务”,从“重形式”到“重实效”。

强“队伍薄弱”之基:

夯实底盘才能行稳致远

基层治理好不好,关键在人。针对基层队伍人少事多、能力不足、待遇不高等痛点,江西打出“选育管用”组合拳,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基层治理队伍。在“选”上求突破,江西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18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全省新增近万名社区工作者,总数达5.28万人。九江市通过“书记领航”行动,推动5.03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组建1.6万名“红色蒲公英”志愿服务队,有效缓解了基层力量不足的问题。在“育”上见真章,建立“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县级骨干培训―乡镇全员培训”的分级培训体系,每年开展社区工作者示范培训,推行“导师帮带制”提升实战能力。景德镇市建立实习社工“周转池”,与高校合作选拔优秀大学生充实基层,同时开设“支书课堂”促进经验交流,让基层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在“管”上严要求,全省清理违规借调社区工作者766人,出台“三岗十八级”薪酬保障体系,建立动态增长机制,确保社区工作者待遇与岗位职责相匹配。在“用”上敢创新,畅通基层干部上升渠道,2024年全省推荐3549名社区工作者为“两代表一委员”,3名城乡社区工作者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让基层岗位成为有奔头、有盼头的职业。这种“能者上、优者奖”的激励机制,极大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

探“数字赋能”之路:

科技支撑才能提质增效

数字化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江西将数字化思维融入基层治理,打造智慧化、精准化、协同化治理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诉求解决上,推广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经验,全省建立“吹哨报道”协调响应评价机制,形成“未诉先办―接诉即办―吹哨报到―评价反馈”的工作闭环,推动群众诉求分级解决、高效办理。新余市开发“物邻通+赣政通”流转平台,实现“一条热线接诉求”;景德镇市打造“景快办”平台,整合各类群众诉求反映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个口子进、数据多个平台共享”。在网格管理上,推行“多格合一”改革,整合条线部门网格,避免重复建设。全省建立网格事项清单和准入退出机制,100个县(市、区)实现网格运行“有章可循”。萍乡市创新“警网融合”模式,推动民辅警、网格员信息共享,联动解决基层问题,实现“小事不出格、矛盾不上交”。在服务创新上,各地纷纷推出“码上服务”“网上村居”“随手拍”“一表通”“智管家”等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聚“多方共治”之力:

人人尽责才能共治共享

江西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共治,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在组织协同上,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九江市132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结对,帮助解决物业纠纷、老旧小区改造等难题;景德镇市建立“三方联动”机制,整合社区、物业、业委会力量化解物业纠纷。在社会参与上,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等力量。景德镇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将党群服务阵地营业时间延长至晚上10点,打造“不打烊”的服务平台;萍乡市搭建“一老一小”幸福院、“贴心驿站”,为特殊群体提供就近服务。在群众自治上,创新议事协商平台,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角。吉安市“福管家议事会”、永新县“民声半月谈”、庐山市“围庐夜话”等做法,让群众在“拉家常”中解决问题。这种“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模式,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启示:

基层减负的“江西密码”

江西基层减负的改革探索,切合了基层治理规律。一是必须坚持党建引领这个“根本点”。江西将基层减负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通过党委统筹、书记挂帅、部门协同,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力度不减,充分彰显了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二是必须抓住厘清权责这个“牛鼻子”。权责不清是基层负担的根源,江西通过清单管理、准入制度、动态调整,构建起权责清晰、运行顺畅的治理体系,让基层轻装上阵。三是必须扭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点”。基层干部是治理的主力军,江西通过扩规模、提待遇、强能力、畅通道,让基层成为“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地方。四是必须用好数字技术这个“新引擎”。数字化不仅是工具创新,更是治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江西用好智慧治理平台,建立协调响应评价机制,推动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能。五是必须坚守人民满意这个“落脚点”。基层减负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上。江西通过减牌子、优服务、强治理,让群众办事更便捷、诉求解决更高效、生活更有品质,真正做到了“减负不减责,瘦身更健身”。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