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疃镇位于山东省莱阳市区南,总面积113.4平方公里,辖建制村41个,人口5.6万。近年来,姜疃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六心”(初心、公心、耐心、爱心、真心、决心)工作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构建共建、共治、共富、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以“初心”强化党建引领
坚持党建引领,创建“多彩姜疃”示范区,构建以示范区党委统一领导,濯村、鲁花党委示范引领,10个村党支部联合抱团发展的“1+2+10+N”组织体系,通过跨村联建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化“小微权力”监督,设立村干部“廉政档案”,推行重大事项票决制,以阳光村务促进治理更加民主、公开、透明,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以“公心”打造产业兴旺
姜疃镇发挥党组织优势,推行“产业联盟+龙头企业+村庄(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莱阳模式,优化营商环境,架设村企“连心桥”,推动村企党组织“拉手共创”、村集体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互融共促。聚焦龙头企业,引进鲁花乡村振兴产业基地、禾丰牧业凤康食品和青青大地秋月梨现代农业园等项目,形成以大花生、白羽肉鸡、秋月梨为主导的“3+N”产业格局,全镇工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示范区10个村庄集体收入均超50万元。
以“耐心”维护生态宜居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党委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扎实推进全域治水,建成五龙河湿地公园。围绕“姜疃十七美”品牌,推进和美乡村全覆盖,常态化整治人居环境、试点垃圾分类,8个村实现生活污水全处理,打造7条风景线,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2个,获评“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濯村坚持生态立村,20余年种植苗木60余万株(樱花20万株),成为闻名遐迩的“樱花小镇”。连续举办10届“中国最美乡村濯村”樱花文化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380余万人次,年收入300多万元。
以“爱心”塑造乡风文明
姜疃镇以“三个一”工程为抓手,培育“诚信、和谐、互助、向善”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四点半课堂、全民阅读、移风易俗、非遗传承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建成县级医疗中心,设立安雅堂社区诊所,推出智慧康养电子手环服务困难老人。开设“飨”食堂,解决高龄老人就餐问题。争取省强镇筑基试点,改善办学条件,设立鲁花教育教学奖,打造特色教室11个。建设清廉家风馆、清廉公园,开展好家风学习、好人发布、“好婆婆好儿媳”评选等活动30余场次,创建文明家庭260户、美丽庭院示范户430户。
以“真心”推动治理有效
姜疃镇突出“事要解决”,建成“‘姜’心比心·‘疃’结和谐”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创新“三全三新”工作举措。
全方位整合资源建立新平台。整合综治、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平台,打造“平台联动、一网统筹”智慧平台,衔接网格管理、信访诉求、诉调对接等功能,统筹行业协会商会等力量参与调解。
全链条配置人员充实新力量。培训机关调解员15人,建立平安志愿者工作室;创新“警务助理+法律顾问+网格员+矛盾调解员+平安志愿者”的“5+1”托管服务,设置网格162个;组建“姑嫂”队伍、“五老”茶馆,温情化解矛盾。
全流程精准施策推进新模式。参照综合医院导诊分流模式,优化前端矛盾分流处置,让群众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设置百姓议事厅,建立“每周议事会”制度,中端定期分析研判,以“真心”接访解民忧。根据诉求、类型、难易程度,将矛盾划分为4类,分类推进法院诉前调解、公安部门警民联调、司法部门人民调解,“一案一策”精准调处,实行矛盾末端分级分类精准办理。
以“决心”致力共富共享
姜疃镇创新社企合作、托底订单、反向代养、基地就业等11种利益联结方式,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体。鲁花集团发挥党组织示范作用,实行30余年保价收购和技术服务,带动花生种植900多万亩。实施村企共建,带动董格庄村千余村民本地就业。高标准运行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120余项业务“最多跑一次”;建设“五共享”“五赋能”职工之家,开展就业咨询、技能竞赛等活动60余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六心”工作法将党组织“触角”和工作“阵地”延伸到治理前沿,使党支部成为主心骨,带动治理大联动格局,有效解决群众关键小事和民生诉求。
(肖磊 张晓慧 黄赫)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