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建引领 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谭日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系于基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之举、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固本之计、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之需。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历史方位下,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实践,更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本质上是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蕴含着以凝聚价值共识、构建基层治理格局、技术赋能的三重理论逻辑。

凝聚价值共识

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就是要凝聚向上向善的价值共识,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社会氛围。当前,基层党组织通过构建“理论武装+实践转化”的双向传导机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治理效能。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纳入4.3万个农村党支部的常态化学习,形成“晨访夜谈”“驻村夜学”等特色机制,实现了从“机械执行”到“价值认同”的治理理念升级,使党的创新理论在解决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等实际问题中发挥指导作用。

党管农村工作,就是要带领广大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一方面,应将传统党建机制升级为数字化效能评估系统,将党的主张转化为治理效能。另一方面,通过治理实践将抽象价值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治理成果。浙江的实践创新表明,当党组织通过“驻村夜学”将生态治理理念转化为村民可理解的“门前三包”制度时,既实现了价值理念的转换,又创造了制度执行的现实支点。这种在行动中凝聚的价值共识,破解基层治理中“制度悬浮”困境,提升政治引领力。

构建基层治理格局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组织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针对农村社会结构原子化、治理资源碎片化等问题,基层党组织通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重构,形成覆盖严密的治理网络,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关键就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将千百万农户组织起来,在农村形成“需求发现在门口、矛盾化解在村口、服务投送到门口”的工作闭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群众满意度。一方面,通过组织链接,重塑基层“弱关系”。党员与群众的常态化联系机制,既保持组织活力,又避免关系过载。通过组织优化,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匹配,形成“弱关系强链接”的新型治理网络。建立乡贤理事会,鼓励引导多方参与。另一方面,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主体活力激发,决策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升级形成乘积效应。通过党建引领实现治理要素的结构性重组,在主体协同、过程控制、资源转化中释放系统性潜能。

科技赋能基层治理

随着数字技术等快速发展,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正推动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范式重构,其核心在于制度韧性增强与技术治理转型的协同互构。这种双重逻辑突破了传统治理的路径依赖,通过“制度保障―数字赋能”的复合机制,将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转化为治理创新的“最先一公里”。这种探索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治理愿景变为现实,在制度韧性的持续强化与技术治理的深度转型中,特别是通过人工智能为基层治理赋能,为破解农村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不竭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就是要应用新技术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一方面,技术赋能的制度性嵌入重塑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机制。数据技术通过构建制度运行的数字化镜像,实现了政策执行的流程可视与效能可控。另一方面,治理范式的数字化转型催生新型政策执行模式。智能闭环系统通过归集治理数据、解析执行阻滞、优化资源配置的演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数字平台构建的制度化信息通道,将离散的治理需求转化为结构化的政策议题,形成具有技术中介特征的政社互动新模式。特别是在地域分散的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通过算法优化保障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借助数据反馈提升治理温度。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