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浙江省金华市委社会工作部开展“树八婺新风、建善治金华”基层治理工作,以基层治理促民风向好,推动基层治理与文明风尚双向赋能。一年来,全市各地不断创新工作载体,统筹压茬推进,治理成效凸显,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氛围更加浓厚,民风社风、干部作风向善向好。
转作风,制度创新激活治理动能
金华市武义县桃溪镇民丰村聚焦“提振干部作风、助推治理新风”目标,创新实施党员干部办事效能赋分机制,在日常评价的基础上,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表现、政治素质、服务群众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评分,推动党员干部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
“办事效能赋分机制的推行,极大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民丰村党支部书记潘根友介绍,通过量化评价指标,明确岗位职责,将工作实绩与个人荣誉、利益紧密挂钩,激励党员干部勇挑重担、服务群众。
网格员吹响“集结号”,党员干部立即上门解难题。如今,“3+7”限时办结制成为民丰村的金名片。3天出方案,7天解问题,道路修缮、饮水安全等民生事项件件落实。村民纷纷表示:“干部主动上门服务,让我们倍感温暖。”
从赋分考核到限时办结,民丰村用制度创新激活了基层治理动能,让转作风的实效真正惠及群众。
育民风,文明乡风滋养治理根基
“今年5月,我家老张参加了环境整治志愿队,这个季度‘好家风指数’又加了15分。”在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虞宅村,村民们正围着第二季度的“好家风指数”公示栏热烈讨论,村民张阿姨指着公示栏上的红榜,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近年来,浦江县创新推出“好家风指数”评价体系,将抽象的家风建设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治理抓手。该体系以“遵规守纪、邻里和睦、环境整洁、家庭和谐、诚信致富”五项核心指标为基础,动态配套“N”项灵活加减分项,通过“联系党员打分、家风评议团讨论、村务联席会审核、镇党委审定”四步程序,最终以“红黄榜”形式公示结果,这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评价方式,让文明家风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
为增强制度吸引力,浦江县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好家风指数”领先的家庭,在宅基地审批、信贷支持、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优先权,获评文明家庭的可申请最高60万元的“好家风信用贷”,积分还能在指定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现在村民们都铆着劲争上红榜,连我家孩子都知道要维护家庭荣誉。”村民李大叔笑着说。
虞宅村党支部书记虞真林深有感触:“推行‘好家风指数’后,村里矛盾纠纷明显减少,遇到问题大家各退一步也成了常态。”
如今在浦江,一个个“小家”的好家风正汇聚成“大家”的好民风,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这种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治理的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文明乡风滋养治理根基”的深刻内涵。
树新风,社会协同拓展治理半径
“陈大爷,您的菜到啦!”每周一清晨,快递员余金燃总会准时出现在独居老人陈大爷家门口。作为婺城区“小巷骑兵”的志愿者,他坚持利用送单间隙为老人采买蔬菜、打扫卫生,这项暖心服务已成为他风雨无阻的“特别订单”。
今年以来,金华市委社会工作部以“树八婺新风、建善治金华”基层治理工作为契机,着力探索新就业群体“双向关爱、互相奔赴”的治理路径,严格落实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20条举措,在做好服务的前提下,以担任兼职网格员、社区兼职委员、行业监督员等形式,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如今,“骑”乐融融议事团、“红色小达”、“小巷骑兵”遍布八婺大地。
“爱心驿站让我们有了归属感,回馈社区是自然而然的事。”余金燃的朴实话语,道出了“服务——反哺”良性循环的真谛。同步推进的行业新风建设——针对恶性竞争发布的行业倡议书,既规范了市场秩序,更培育了“竞合共赢”的生态理念。
当“小巷骑兵”的车轮丈量出基层治理的温情半径,当行业公约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社会共识,金华正以多方共治的实践诠释:新风尚不仅是文明标尺,更是激活治理末梢的“金钥匙”。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