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淮集市”点亮民生微光

聂颖

清晨七点,在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任楼街道农贸市场蒸腾的热气中,“红淮集市·情暖任楼”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这场由淮北市创新推出的“红淮集市”,正以“组织搭台、党员摆摊、群众赶集”的独特模式,将政策解答、便民服务、助农展销等九大特色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红淮集市”如同一座党群连心桥,用最朴实的烟火气证明: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对每一件“小事”的较真里,藏在党员干部俯下身子的高度中。

织密服务网络的“红色纽带”

淮北市加强党建引领,整合辖区资源,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9大特色摊位成为党员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身穿红马甲的在职党员既是政策讲解员,又是矛盾调解员,在集市上织就一张紧密的服务网络。

在首届集市现场,市人社局副局长张华的“流动办公摊”被咨询社保的居民围得水泄不通。“原本要跑三趟的业务,现在集市上就能办理。”退休教师陈阿姨举着刚办好的医保凭证,脸上满是欣喜。社区化身“前哨”收集问题,街道充当“分拣站”梳理清单,职能部门限时办结,党(工)委全程督办。杜集区石台镇居民胡大姐提出“多办文体活动”的建议,短短两周,社区广场舞培训班的通知就送到了她手中。这种高效的运转机制,让群众的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开出精准服务的“特色良方”

“濉溪的土蜂蜜、相山的手工馓子、烈山的纺织工艺品……”在“春启烈山”集市上,各县区的特色摊位成为网红打卡点。濉溪县设立助农专区,帮助农户销售2000斤大豆素食品;杜集区的“技能培训摊”教授货车司机维修技术,助力提升就业率。

淮北市将“红色文化”巧妙融入“红淮集市”。濉溪县双堆集镇把“小推车”革命故事搬进集市,在招聘会现场设置“红色宣讲角”;烈山区任楼街道的“红娘帮办摊”不仅牵线搭桥,还开设婚姻课堂。“现在年轻人找对象,也来咱这‘红色摊位’取经。”社区居委会主任的话语间满是自豪。这些因地制宜的举措,既盘活了地方特色资源,又让红色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

淮北市自开展“红淮集市”活动以来,共发放3万元文旅消费券,带动农产品销售30万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63件。淮北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集市虽小,却让党的政策‘听得懂’,服务‘摸得着’,实惠‘看得见’。”

(作者系安徽省淮北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