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组团发展 探索共富新路

赵守飞 王涛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环云湖片区以组团运营破题,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产业协同、人才共育、文化融合与生态共生的系统性创新,将地理位置相邻的南联村、公有村、金沙村、五联村打造成“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共同体。

党建引领促进抱团发展

环云湖片区组团运营以党建为引擎,构建起跨村协同的治理体系。

组织共建方面,慈城镇党委加强规划设计、资源整合,实现四村发展规划“一张图”。产业共兴方面,摒弃各村“单打独斗”模式,依据资源禀赋差异化布局,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产业矩阵。人才共育方面,实施“雁归云湖”计划,通过乡情感召、政策激励吸引本土人才回流,联合高校设立“乡村振兴学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与乡村创客。

专业运营激发市场活力

2018年,乡遇文旅创始人王少华团队入驻,为环云湖片区带来了运营前置的市场化理念。该团队精准锁定中高端度假、研学教育、企业团建客户群,以南联村为起点打造标杆项目“乡遇·云湖居”。

在资源盘活方面,团队对闲置农房进行“修旧如旧”改造,保留青砖黛瓦的传统风貌,内部植入现代设施,实现“外显乡土韵味、内藏现代品质”的融合。同时,设计深度体验活动,如晨瑜伽、古窑陶艺课、时令农事体验等,配套“云湖四季宴”餐饮品牌,联动周边农户建立直采供应链。“乡遇·云湖居”开业即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南联村闲置农房改造率超40%。

2023年,慈城镇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正式引入王少华团队负责环云湖片区整体运营,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片区组团运营模式。

团队首创“民宿联盟”机制,整合四村民宿资源推出“一票通”联住产品,搭配农园采摘与非遗体验。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更通过“共富工坊”“青创市集”等载体,带动杨梅、竹编、茶叶等片区特色产业升级。

三产融合构建产业生态

环云湖片区组团运营以三产融合为路径,构建“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融合”的生态经济体系。

在一产领域,通过标准化种植与品种改良提升农产品品质,如引入宁波农科院技术建设杨梅、茶叶标准化示范区,使杨梅优质率从60%提升至92%,“云湖乌牛早”茶叶单价翻倍。

二产环节聚焦精深加工与文创开发,成立“共富工坊”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与非遗手作。“云湖窑重生计划”利用古窑遗址残片创作“再生青瓷”,带动18名残障人士就业。

三产融合以文旅为纽带,打造“四季云湖”文旅IP。春季举办孝笋文化节,夏季推出杨梅音乐节,秋季开展丰收嘉年华,冬季组织青瓷雅集,形成“春采茶、夏摘梅、秋赏景、冬品瓷”的全季业态。

环云湖的实践表明,乡村产业振兴不能依赖单一业态,而应构建“农业+文创+旅游+数字”的复合生态。产业的边界被打破,价值链条得以无限延伸,这正是组团运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人才文化赋能内生动力

宁波环云湖片区组团运营构建“青年返乡+乡贤反哺”的人才共育体系。一方面,实施“青创五联”计划,改造五联集市为众创空间,集咖啡馆、“共富工坊”、露营地于一体,吸引青年创客入驻,开发竹编灯具、数字青瓷等新业态。另一方面,激活乡贤资源反哺乡村,参与村庄治理。

在文化融合层面,片区深挖慈孝文化、青瓷非遗等本土资源,推动传统与现代碰撞。云湖窑艺术馆将考古遗址转化为活态文化空间,游客可参与拉坯、上釉全过程;金沙村竹韵馆邀请中国美院团队将传统竹编升级为现代家居产品。这种“文化基因+现代表达”的创新,使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年接待研学团队1.2万人次。

片区还与宁波大学合作开设“乡村CEO”课堂,采用“理论授课+实地研学+项目孵化”模式,培养出能带领村民致富的本土运营人才,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文化传得开、用得活,为组团运营提供可持续动力。

生态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跨村共保联治体系,共同制定环境保护公约,统筹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处理,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库区清洁。创新村民生态治理激励机制,推行“村民说事”“党员红黑榜”“以奖代补”等制度,南联村设立“美丽庭院”专项奖励基金,对保洁到位、垃圾分类规范的农户给予奖励,带动80%农户参与。

片区开发“零污染、深体验”的生态旅游产品,将生态农产品与文旅体验结合,游客可参与竹笋采收,2024年带动竹农人均增收2.4万元。

环云湖片区组团运营,其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数据的增长,更在于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路径——通过党建引领,专业运营激活市场活力,三产融合构建产业生态,人才文化赋能内生动力,生态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证明乡村可以走出一条兼顾诗意栖居与繁荣兴旺、赓续传统又拥抱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赵守飞系安徽财经大学中国乡村〈小岗〉振兴研究院院长,王涛系蚌埠乡创联众农业发展公司乡村运营服务中心主任;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1ZD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