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减责 松绑不松劲

——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

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各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工作怎么做”与“问题怎么解”,扎实推进为基层减负赋能工作,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解难题、抓民生办实事、抓改革促发展。

过去,不少村(社区)门口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牌子,让前来办事的群众看花了眼。对此,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委社会工作部采取“调研先行+标准引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开展专项调研、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等方式,明确“挂什么牌子”“挂在哪”“功能室怎么整合”等标准,推动相关部门主动认领、清理牌子、集约资源。

“摘牌行动”让村(社区)干部有更多时间下沉网格、深入群众。对此,四川省华蓥市高兴镇高兴村相关负责人深有体会:“为基层减负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清理了很多无效挂牌,现在门口牌子少了,工作事项明确了,办事效率更高了。”

华蓥市深入推进为基层减负,以规范村(社区)工作机制为切入点,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印发《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挂牌操作指引》,明确挂牌标准,清理问题挂牌,助力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同时,梳理村(社区)的职能事项,制定《村级组织工作事项指导目录》,依法确定履职事项48项、协助事项32项,列出负面指导清单10项,以及不应出具的证明事项20项。通过一系列措施,把应负之责和应减之负厘清,明确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照单履职、按单办事、依单问责”。

基层干部只有卸下重负,才能精准为民服务。江西省吉安市按照“因地制宜、应清尽清、简洁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组织开展“清墙行动”,全面推行村(社区)“4+2+1”(4块外部挂牌、2块外部标识牌、1块内部功能室导引牌)挂牌模式。修订完善《吉安市村级组织不应出具证明事项清单》,全面梳理不应由村(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分门别类归纳汇总,取消无政策文件依据、本人可证明、可替代、网上可核实和无法查实的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27项,让群众办事更顺畅。

“同样的基础数据,不同部门格式要求不同,反复填、多头报,真是苦不堪言。”——这曾是一个令基层干部头疼的问题。

如何把基层干部从报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集中精力抓治理、抓服务?海南省上线应用“一表通”,通过重塑工作流程、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基层报表应减尽减,变“找基层要报表”为“在平台取数据”,切实为基层减负、为治理增效。

为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坚持实事求是,以实践管用、干部爱用、群众受用为标准,多措并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重庆市下大力气规范基层填表报数、推进“一表通”建设,依托全市统建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开展报表需求梳理工作,按照去重、合并、转换、编目、审核、上线六步骤,乡镇(街道)报表数量和数据项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压减,促进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向科技要答案、向数据要效率。过去,社区工作者每日走访居民后,记录的文字资料庞杂繁复,人工分析效率低,利用率有限。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市数据局,通过打造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新版社区云”,涵盖“小事快办”等多个模块,通过数据赋能,实现诉求响应更快、处置流程更透明高效,让问题解决从“处理个案”向“预防一类”深化。“新版社区云”汇集市级多部门数据,通过整合15个市级部门、9个区级系统,实现“一次认证、一口登录”,报表台账自动生成50余类,成为基层治理的“最强大脑”。

减负不是减责,松绑更要实干。随着一项项扎实举措落地生效,基层干部将更多时间用于服务群众,进一步凝聚起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本报记者 马思津)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