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群体具有工作范围覆盖广、社会接触面大、数字技术运用度高等特点,在维持城市运转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智能化支撑、建立激励反馈机制等方式,将新就业群体转化为城市应急管理的“移动感知终端”和“快速响应单元”,可以助力破解当前城市应急管理难题,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坚持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大、分布广,内部结构差异较大,传统的组织模式难以实现有效覆盖。为此,可以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临时建等方式,在快递、外卖等平台企业建立党组织,不断健全新业态企业的组织体系,将分散的从业者有效组织起来。可将应急志愿服务纳入党组织生活内容,增强新就业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探索建立党建协调机制,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平台企业、配送站点、社区、新就业群体等多方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新就业群体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实际问题,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工作格局。推动新就业群体到社区报到,常态化参与隐患排查、防灾宣传等志愿服务。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活动,设立“党员先锋骑手岗”,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参与应急志愿服务,形成“党员带群众”的参与模式。
加强科技支撑。新就业群体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一手信息,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这些资源往往处于碎片化状态,因此可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应急协同平台,将其转化为可用于应急管理的有效信息。积极开发面向新就业群体的应急志愿服务应用程序,实现隐患信息“随手拍”、应急任务“一键接”、服务过程“全记录”等功能。一方面,深化大数据技术应用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整合新就业群体的移动轨迹、配送路线等动态数据,结合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构建精准的应急需求预测模型和资源调配模型。江西省新余市上线“随手拍”小程序等实践表明,通过数据融合能显著提升应急响应的时效和精准度。另一方面,推动智能终端的升级改造也不容忽视。可以为新就业群体配备具有应急功能的智能设备,如,集成定位报警功能的头盔、具备应急物资储备功能的配送箱等,将其日常工作装备转化为应急志愿服务工具,实现“平急两用”。
完善激励机制。新就业群体在工作中熟悉城市街区,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有独特优势。但由于参与方式和途径不健全,新就业群体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对此,建立完善的激励反馈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要推动平台企业优化算法规则,比如,对参与应急志愿服务导致的订单延误等情况不予处罚。同时,建立多种渠道,鼓励和吸引新就业群体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比如,将参与应急志愿服务表现纳入积分体系,积分可用于兑换社区服务、物品或企业奖励。此外,可建立星级评定、荣誉表彰等制度,对表现突出的新就业群体给予精神奖励,并通过媒体宣传、事迹报告会、定期评选“应急先锋骑手”等形式扩大影响,增强其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西省新余市委党校、新余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