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善意变成实际行动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组织广大群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社会文明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广大志愿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社会新风尚。

“身处‘枫桥经验’发源地,我深受其精髓的启迪——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志愿者是群众力量的重要一环。”诸暨市暖心灯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何贝说。

在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中,何贝榜上有名。

和何贝一样在志愿服务道路上做了二十多年志愿者的全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负责人王勇,讲述二十多年来做志愿服务的心路历程:“因为身体残疾和家境贫困,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很早之前,我内心深处便埋下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信念,即使有一点能力也要做帮助他人的志愿者。”正是凭着这份信念,22年间,王勇拄着双拐奔走于助学助残、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志愿活动中,带领团队打造助学助残特色公益项目,在全国多地捐建24所学堂,资助700余名困难学生,为300多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培训4000余名残疾人就业创业。

“我自己的孩子走失过,后来万幸找回来了,那种剜心的痛我体会过,看到那些丢了孩子的父母,我感同身受,2007年创立宝贝回家的时候,觉得能找回一个是一个,尽我的努力,让孩子们都能回家,这就是我最初的念头,到现在也没变过。”通化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会长张宝艳谈起做志愿服务的初衷,如是说。2007年,张宝艳因儿子一次意外走失的特殊经历,决定辞职自费创办国内首家寻人网站——宝贝回家寻子网,从此踏上了漫长的公益道路。18年来,张宝艳团队累计帮助1.3万余个离散家庭实现了团圆梦。

目前,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2.37亿人,各类志愿团队135万个,他们在文化、医疗、环保等领域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衡阳市模范好人志愿服务队以“群众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为标准,做到“扶困济弱、助残救灾”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该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广泛征集群众“微心愿”,每个志愿者每月坚持“敲一次门、问一声好、聊一个话题”,秉承“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的帮扶原则,帮助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3万余件次。

延安市白求恩医疗志愿服务队自2018年6月成立以来,秉持“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理念,7年间,开展义诊活动1800多场次,免费为30余万名群众提供身体检查和治疗,结对帮扶困难群众230余户,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6万小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从助残帮困到医疗义诊,从文化惠民到科普支教,志愿者们用微笑传递善意,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播撒爱心善意、体现责任担当,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马鞍山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骨干志愿者王子澄是一名自媒体博主,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中华传统服饰、海外流失文物等。在海外留学期间,他发起“汉服遇见世界”志愿服务项目,在多个国家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策划实施文化保护项目,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说起初衷,王子澄说:“想用自己的专业力量让更多人看见和发现我们中华传统服饰和文物古迹的动人心弦之美。”

中国农业科学院“田间课堂”科技小分队骨干志愿者李少昆是一名科技领域的志愿者。他积极投身科技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既攻关“顶天”技术,又推动“立地”转化,通过“田间课堂”,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余场次,受众超过3万人次,研发的技术挂图和科普作品已经累计发放200余万份,在神州大地上书写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