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民情 听民声 汇民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地以党建为引领,扎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解民之所急,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以前有空就要上山捡柴,一天来回十几趟,要背五六百斤柴回来,不仅体力消耗大,还有安全隐患。”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平梁镇凤谷村村民文任贵的烦恼,在“社情民意联系日”里有了回应。这个曾让村民犯难的“柴火难题”,在下沉干部收集诉求后,由巴州区委社会工作部派单至住建部门,党员干部带队3个月跑完勘测、协商、施工全流程,让天然气主管道通到了山坳里的农家院。

巴中市通过践行“四下基层”制度,突出开门教育,积极化解群众急难愁盼,探索建立了“社情民意联系日”制度。每月第二个星期五,市、县(区)两级相关领导干部都会下沉乡镇(街道),收集倾听群众呼声,推动矛盾前端化解。“不能当场回复的诉求,5个工作日内必须答复;需解决的事项实行‘首办负责制’,党员干部一抓到底。”巴中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王佑文说。

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把为民造福落到实处,让群众可感可及。

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委社会工作部将每月14日定为“百姓问事日”,采取“请居民来社区集中说事”与“走访入户向群众问事”相结合的方式,倾听群众呼声。

如何实打实地解决群众问题,是“百姓问事日”的最终目标。针对小区花坛清理、助老食堂重开等问题,站前区委社会工作部建立销号台账,通过电话沟通、实地查验等跟踪落实,将解决问题做到实处。

群众的每一次呼声都可能变成社区治理良策,要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基层治理,让基层治理拥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南盐道社区老年人多、老旧小区多、居民诉求多。一张张不起眼的“小板凳”,成为撬动社区治理难题的有力支点。桃城区创新打造“小板凳议事屋”,党员干部带着“小板凳”走进小区广场,与居民、燃气公司围坐商议铁五生活区燃气安装等问题。在党员干部的协调下,270户完成意见征集,155户缴费,党员带头签字,工程1个月内开工。

为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衡水市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各县(市、区)探索搭建居民议事协商平台,解决群众诉求、化解居民矛盾、助力社区发展。枣强县创新打造“红色居民议事会”,居民诉求直达议事会,社区根据议题灵活召集物业服务企业、居民等面对面商议,寻求共识。

议事协商场景,在党建引领下走向规范高效。上海市闵行区委社会工作部在浦锦街道打造基层议事协商体系建设示范点,联合高校创立了一套基层议事会体系,对议题设置、主体构成、议事规则等进行规范。议题设置‌紧扣公共需求与公共利益,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民生痛点;主体构成‌创新“三三四”机制,即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固定主体”占30%,公安、城管、行业协会等“公共主体”占30%,利益相关居民作为“利益主体”占40%;‌议事规程‌要求议前充分告知酝酿,议中严格遵循主持人中立、主体平等、紧扣主题、文明发言规则,确保理性高效对话;‌成果闭环‌即议事达成共识形成公约或方案,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限,建立公示、反馈、评估的长效跟踪机制。

通过把碎片化经验转化为制度化成果,让议事协商从“议得好”到“办得实”。

北京市昌平区在“回天有约”议事体系下,楼门院、社区(村)、街道(镇)、地区各级党组织牵头,对接不同层级资源,分级协商议题解决办法,将一批效果好、应用实效强的议题,提炼归纳为城市更新项目、社区空间改造、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等多类议事场景,通过在类似场景下复制应用,实现一类案例示范带动解决一类问题。

(本报记者 李梦丹)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