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推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党建强、发展强。各地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路径,让党建“软实力”转化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硬支撑”。
“从5人的小团队到拥有4家公司的企业集团,从外卖配送探索者到数字乡村建设领航者,党组织始终是我们发展的‘定盘星’。”8月6日,祥源(河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孙光垒感慨道。
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创新构建“园区党委+产业链党支部+企业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形成龙头企业带建、上下游企业联建格局。建立“双员联动”机制,通过党建工作指导员与政策宣讲员协同发力,为企业提供“党建+政策”双指导,以精准服务激活发展动能。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如何避免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甘肃省金昌市的探索给出了答案。当地深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三会一课”“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等制度,将“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作为常态。“我们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新兴领域各类组织党建工作联系点,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了解掌握党组织活动开展及企业工作状况,指导开展党员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金昌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才能让员工更有凝聚力、企业更有生命力。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关村科学城,民营科技创新企业数量、人才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第一动力”竞相涌动。伴随着中关村非公有制企业共同成长的,是这里持续探索实践了30多年的党建工作: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从最初的126名增加到如今的3.4万余名,企业党组织从7个发展到现在的1800多个。
“我们公司离你们公司也就5分钟的路程,以后可以经常来‘串门’。”在中关村科学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党委启动会现场,贝壳找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于岩对天融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雪莹说。
虽然同处一个行业,办公地点也是“上下层”“楼对楼”,但企业之间过去很少来往。中关村科学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党委成立后,企业不仅可以打破物理边界,多做业务交流,还能打破业务边界,纵向贯通各产业板块,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跨领域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党建才能真正走进企业心坎里。“以前觉得党建是‘附加题’,现在才明白是‘必答题’。”重庆市大渡口区派驻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的党委专职副书记看着车间墙上的党建项目进度表感慨道。在派驻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专职副书记制度和党建项目工作法双轮驱动下,企业75%的生产单元实现智能化,人均工作效率提升21%,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480万元。
大渡口区创新推行派驻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专职副书记制度,选派政治硬、懂经营的党员骨干下沉企业,在井谷元食品的无菌车间推动建立“红色生产线”,让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9.7%;在小南海水泥厂,“党员技术攻关组”攻克的粉尘处理技术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300万元。
这样的“人才密码”在各地不断解锁。陕西省咸阳市大力实施内培外引工程,将党员发展指标向非公有制企业倾斜,注重从出资人、专业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员、生产一线职工中培养和发展优秀人员入党,起到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