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牢牢把握打造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基层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从横向上看,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工作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关系我们党的形象和执政水平、关系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同时,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关系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关系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些都对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纵向上看,城市化进程中,新增的村改社区增加了社区工作的复杂性,原有纯城市社区也需面对大量外来“新市民”,社区治理和服务面临新挑战,居民的服务需求日益多元,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具备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深刻认识打造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的重要意义。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其关键支撑。近年来,《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试行)》先后出台,建构起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政策体系。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服务和带领好居民群众,共同把社区建设好、管理好、治理好。这些要求社区工作者扮演好协调各方、整合资源、落实政策的角色,强化服务意识、搭建交流平台、链接多方资源,在提升治理水平的同时,成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关键枢纽。
要重点抓好打造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关键要素。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让他们工作更有底气、更加舒心、更好作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严格选聘标准。按照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两委”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等不同岗位分类制定选聘标准,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等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在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也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二是加强培养锻炼。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培训纳入基层党员干部培训体系,突出实战实训,推行“社区书记工作室”“导师帮带制”等有效方式,提高培养锻炼的实效。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在分类设岗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职责、工作年限、专业水平、学历层次等因素构建等级体系。与此同时,构建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进而构建等级序列、薪酬体系增长机制,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获得感。四是畅通交流晋升渠道。打通社区工作者队伍与公务员、事业编的体制阻隔。一方面,选拔一批党政机关的青年干部到社区“蹲苗”,优化工作力量配备。另一方面,在从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着重从连续任职满两届、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按规定程序解决事业编制身份,特别优秀的选拔进街道领导班子,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社区工作者有机会有舞台,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广东党的社会工作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