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出发 与宁同行

——江苏省南京市探索党建引领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特色路径

编者按:

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准确把握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任务要求,厘清“新”在哪里、“难”在哪里、“落”在哪里,引导促进新兴领域各类组织健康发展,引导促进新兴领域各类群体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江苏省南京市坚持分类施策,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红色动能。

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浪潮中,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如何在新兴领域厚植党建根基、凝聚发展合力?江苏省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新经济组织:

点燃企业发展“红色引擎”

当晨光穿透紫金山的薄雾,T3出行的党员司机们已整装待发,胸前的党员徽章在朝阳下熠熠生辉;软件大道的写字楼里,“开源鸿蒙”项目组的党员程序员正全神贯注地敲击键盘……这一幕幕动人的城市剪影,正是南京市以党建引领新经济组织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这枚徽章,我一直佩戴着。”在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党建展厅的“数字时光墙”前,党委书记周红卫抚摸着胸前的党员徽章感慨地说。墙面上跳动的数据流,诉说着这个科技企业的“党建基因图谱”:从成立党支部到如今形成1个党委、5个党总支、27个党支部的组织架构,1400多名党员在科技攻关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清晨的润和党校里,AI党建助手“润红宝”正用地道的南京话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午休时分的“红色放映厅”,“90后”党员通过VR设备“亲历”遵义会议;夜幕降临后的“书记茶座”,周红卫与青年骨干围坐畅谈……这些富有时代特色的学习场景,让理论学习既有“党味”又有“潮味”。

红色基因铸就科技典范,红色磁场助飞创新梦想。

在南京市建邺区的“科创森林”中,1万平方米的韶华工坊不仅是入驻企业的成长摇篮、无数创客挥洒智慧的创业家园,更是党建引领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在这里,创客们可以享受最长两年的“0租金”“0物业”“0水电”入驻,还有创业指导等8项免费服务。

韶华工坊探索“党建+创业”模式,由党员业务骨干、创业导师组成的“红色导师团”提供政策解读、项目规划等一对一指导。截至目前,工坊已累计帮助390个创业项目实现公司化运营,直接带动600余人就业,其中由党员领衔的创业项目占比达30%。

“这张0元入驻协议,是我收到的最好创业礼物。”“90后”党员创客李雯动情地说。在这里,270多名像李雯一样的党员创客组成了“青春党支部”,他们尽情施展才华,蓄力成为南京创新创业浪潮中最活跃的“红色细胞”。

南京市找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点,引导党员亮身份、作表率。

走进大峘集团有限公司,在研发中心、项目现场,“党员示范岗”的标识犹如一面面鲜红的旗帜。这家党员占比高达73%的国家级高新企业,正在书写着“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精彩篇章。

在G12党建活动现场,20家隔行跨业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正围绕企业发展展开热烈讨论。大峘集团创新打造“主题党日+技术攻关”模式,将党的组织生活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红色引擎”。

技术攻坚,党员先锋锻造“绿色利器”。“粉渣灰硫”四字诀是大峘集团党员技术团队的创新密码。由党员领衔的技术研发团队,在冶金环保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智能喷煤系统平均提高了煤比约15公斤,年节约焦炭200万吨;17条国际领先的矿渣微粉生产线,让4000万吨冶金渣“变废为宝”;自主研发的每天1400吨回转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锂电装备国产化项目,仅用8个月就攻克了12项“卡脖子”难题。

人才培育,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大峘集团创新实施“双导师制”,为每位新员工配备政治导师和业务导师。与东北大学共同培养工程博士,累计获得专利1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2024年,公司实现人均合同额500万元。正如集团党委书记杜刚所说:“党建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而是刻在心里的信仰,更是握在手中的生产力。”

在南京,近万个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星罗棋布,十多万名党员共同绘就了“党建强、发展强”的金陵新画卷。实践证明: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

新社会组织:

创新因子澎湃涌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雨花台烈士群雕前,南京市文化企业商会的党员们庄严宣誓,这是商会“红色文化研学行”的生动一幕。从井冈山的红色足迹寻访,到《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实景党课;从“巾帼书画展”的艺术熏陶,到“青年梦想计划”的创业孵化,商会党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会员企业创作的《槑好南京》系列绘本漂洋过海,尚林创意的竹把银壶斩获“艺博杯”金奖,这些成果正是党建与文化创意“双螺旋”发展的生动写照。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商会的非遗文创团队走遍南京周边20余个乡村,用文化创意唤醒沉睡的乡愁记忆。

在南京这座涌动着创新因子的城市,一股红色动能正在新社会组织中澎湃涌动。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通过思想引领举旗定向、系统谋划立柱架梁、资源整合聚势赋能,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步入南京市总商会的党建展厅,“红色引擎”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里正上演着一场“党建+”的生动实践: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90%的直属商会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28位民营企业“掌门人”担任党组织书记。以专题党课、书记沙龙等形式开展培训40余场次,培训商会党组织负责人等2000余人次。

“百家商会和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更似一座连心桥,推动97家商会与社区结对,开展联学活动287场。50余家商会党组织参与社区组织的捐资助学和扶弱济困活动,捐助善款共计90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400余万元,参与志愿服务1200余人次,绘就了一幅“商会红”与“社区暖”交相辉映的生动画卷。

在软件谷,一场“数字党建”的创新试验正在上演。南京市软件行业协会打造的“产教融合基地”,像一条“红色传送带”,将高校学子从实验室直接输送到企业生产线。8家行业协会党组织结盟,50余家规上企业参与,1800余个优质岗位虚位以待,“宁会有为”品牌正成为青年人才扎根南京的“磁力场”。

在党建引领下,行业协会商会正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以前这些大棚都闲着,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在溧水区张塘角村,村民老李指着变身番茄乐园的330亩大棚喜笑颜开。南京旅游业协会党支部的“乡村改造家”,通过“线上问诊+线下坐诊”方式,让这个昔日的空心村变身“网红村”。协会打造的“乡聚”平台,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的“三重门”: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新农人在“云课堂”充电赋能,农特产品通过500场直播走进千家万户。

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我们创新需求清单、项目清单、资源清单‘三张清单’工作法,210个共建项目落地生根,4100万元资金注入乡村,‘红领·企航’品牌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红色引擎’。”

从商会大厦到乡村振兴一线,南京市新社会组织的党建经验证明:党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动实践。正如南京电子商务协会党总支书记吴志荣所说:“通过党建引领,创新的种子在行业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新就业群体:

“满天星”汇聚成“一团火”

“孩子暑假没人带,我们跑单也不安心。”外卖骑手许瑞锡的烦恼,在2024年随着南京市360余期爱心暑托班的开设得到缓解。今年,这份安心再次升级——“七彩夏日”项目创新推出“职业体验日”“城市小主人”等特色活动。这份持续升温的关爱,源于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化实施的《新就业群体“聚心”行动关爱凝聚工作十项举措》。两年来,从2000个免费体检名额到“小蜂公寓”暖心住所,从“24小时不打烊”驿站到1200余场关爱活动……一系列务实举措持续为新就业群体筑造温暖的“城市港湾”。

深夜11点,建邺区河西中央公园的“宁小蜂驿站”依然灯火通明。扫码进门、充电歇脚、喝口热水……这座南京市首家24小时智慧驿站,以98.6%的满意度成为夜班骑手的“星光港湾”。成绩的背后,是“十点钟课堂”“爱心冰柜”等10余项服务提供的“温暖支撑”。

通过手机扫描驿站门前的二维码,新就业群体能够便捷地进入,通过24小时远程调控驿站设备,不仅实现无人值守、智慧运维,还能智能采集和分析驿站运营数据,真正做到“24小时不打烊”。

驿站不仅是休息场所,更是心灵港湾。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实用好用是第一标准”,既给“宁小蜂驿站”做“局部瘦身”,又做“全面壮骨”。去年以来,全市共打造12个旗舰驿站和100个特色主题驿站,除了24小时功能以外,还分别按需增设了充电换电、维修保养、平价就餐、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个性化功能。鼓楼区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在袁枚广场梧桐语“宁小蜂驿站”增设“心理气象站”。“我们骑手很多都是独自在南京打拼,确实需要有个地方说说话。”网约配送员唐文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炎炎夏日,“宁小蜂驿站”更成为新就业群体的“清凉港湾”。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依托驿站推出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清凉一‘夏’”十项举措,将累计发放超5000份逾百万元“爱‘新’礼包”,推动平台企业调整高温时段配送规则,发动平台企业在2400余家商户推出“爱心餐”活动,开展超100场健康义诊和心理辅导活动,设立专项咨询热线……

“扫一扫,小区门禁自动开!”外卖骑手王师傅手机里的“宁新码”,是南京市独有的“线上门禁”。这个实时链接平台企业数据的智慧平台,集成一手掌握政策资讯、一键反映问题诉求等功能,为4万余名骑手高效工作、优质生活提供了智慧方案。全市4000个小区楼宇上线了“宁新码”解决“进门难”问题,5.3万份医疗互助险纾解“保障难”,百余个专属停车位破解“停车难”。

为巩固“聚心”成果,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新就业群体“友好宁城”关爱凝聚2025年度工作方案》,推出20条举措45项任务,全域打造社区、小区、楼宇等多元友好场景,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宁城”建设,着力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

与此同时,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创新建立人民建议“直通车”机制,覆盖全市30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并在67个不同类型社区(村)试点“金点子”信箱,累计解决500余件民生实事。秦淮区创新的“蜂鸣”响应机制更将诉求办理时长压缩至3天,骑手们笑称:“难题还没捂热乎,就解决了!”

享受升级服务的同时,新就业群体也在反哺基层治理。

在建邺区,骑手党员张磊的手机摄像头已成为城市治理的“放大镜”,1360次快门闪烁间,破损井盖、占道堆物等城市“微创伤”以97%的治愈率重获新生。在鼓楼区,“善治积分”的“温暖经济学”,让新就业群体通过参与共治获得激励积分;热河南路社区外卖骑手送去332份贴着爱心便签的糕点,让独居老人家里响起幸福的门铃声;宝塔桥街道的快递包裹上贴着网格员二维码,居民扫码即可“一键求助”,让每个包裹都成为“流动服务站”……在南京,近万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担任“流动网格员”,在走街串巷的过程中参与基层治理,曾经分散的“满天星”汇聚成温暖城市的“一团火”。

“南京作为一座特大城市,吸引了大量新就业群体在此扎根。”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滕涛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进‘友好宁城’建设,让每一个为南京奋斗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诚意与温度。”

编辑手记

江苏省南京市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探索实践,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创新是党建生命力所在。AI党建助手、VR实景党课等学习形式,让理论学习不仅有“党味”更有“潮味”;“党建+创业”“主题党日+技术攻关”等融合模式,则让党的组织生活与科研创新同频共振。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持续展现蓬勃生机。

分类施策才能精准发力。针对新经济组织,以“党员示范岗”激活创新动能;面向新社会组织,通过资源整合助力产业升级与乡村全面振兴;聚焦新就业群体,从关爱服务入手推动从“单向服务”转为“双向奔赴”。这种精准化路径,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服务与治理需双向贯通。针对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南京市通过“宁小蜂驿站”“宁新码”等务实举措开展关心关爱。在享受升级服务的同时,新就业群体成为“流动网格员”反哺基层治理,形成“在服务中凝聚、在参与中赋能”的良性循环。

(本报通讯员 陈学海 胡雷)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