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红”遇上“遵义红”(微光成炬)

“当年保家卫国,现在守护家乡母亲河。”贵州省遵义市退役军人郭云山佩戴上“红城志愿者”红袖章,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河工作。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当“志愿红”遇上“遵义红”最深沉的精神内核。

遵义市立足革命老区红色沃土,创新“红色基因+”模式,探索出一条“红色铸魂、精准服务、品牌聚力”的特色志愿服务发展路径,实现了志愿精神传承、民生实事解决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有机统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140余万人。

打造便民服务圈

在遵义会议会址旁的“微笑小屋”,22岁的大学生志愿者李雨桐正向游客动情讲述红军长征故事。这样的场景,在全市2388个旅游志愿服务岗(站、点)不断上演。

作为革命老区,遵义市以遵义会议会址为重点,联动全市红色革命景区,通过构建“五位一体”(即党群服务中心、红色义站、“志愿先锋岗”、景区志愿服务岗、“微笑小屋”)立体服务矩阵,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习水县在四渡赤水纪念馆群设立“志愿先锋岗”流动服务点;赤水市在丹霞景区、古镇布设“志愿先锋岗”,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服务场景。

遵义市还将志愿服务融入红色宣讲,在赤水市丙安古镇的老茶馆,退休干部马国友用方言将理论知识编成“嗑子”,十年如一日以“家常话”讲“大道理”;红花岗区“一个人的党课”、汇川区“小小红色宣讲员”、湄潭县“红领巾讲解员”、余庆县“大乌江红色宣讲团”等项目,志愿者们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语言,让红色基因以宣讲的形式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精准回应民生关切

“大妈,舞台背景和音响都调试好了!”桐梓县志愿者小李的话语中洋溢着兴奋。为筹备这场千人期待的乡村晚会,桐梓县通过精准摸排需求,专项招募2000名志愿者提供文明劝导、秩序维护等服务,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

志愿服务需精准回应民生关切。遵义市建立了“蹲点调研+网格走访+线上征集”民生需求闭环响应机制,组织志愿者针对居民需求开展相应服务。2024年,全市建立民生需求清单2200余项,办结率达98.13%。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山乡守护”服务队为空巢老人提供助浴、修剪指甲等贴心服务;正安县“党员跑跑”服务队为偏远村落老人送服务,累计开展服务2200余场次,惠及群众3.4万人次;湄潭县求是社区“爱心超市”推行“服务换积分”,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累计化解邻里纠纷47起。

与此同时,遵义市积极动员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叮!新订单,官井南隧道口有井盖破损,已上报社区。”这是红花岗区网约配送员李师傅作为“先锋骑手帮办团”成员上报了电缆井漏电隐患,避免了安全事故发生。如今,遵义市32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化身“移动探头”,累计上报隐患信息1876条。

强化品牌矩阵建设

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桥镇小学崭新的音乐教室,10岁的王芳正动情地弹奏着《我和我的祖国》曲目。“刚开始她连话筒都不敢拿。”志愿者陈琳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变化得益于遵义市文联联合贵州省为爱黔行公益服务中心启动的“为爱黔行·遵义文艺公益行之百间大山里的音乐课堂”公益项目,市文联联动社会力量筹资500万元,建成乡村音乐教室86间,培训师资100余名,惠及山区儿童5000余名。

品牌建设是遵义市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桐梓县,14岁的张明皓独创的《红色童谣》使其成为校园小“网红”。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童谣的兴趣,当地发起以“童子童谣”为载体的“童谣唱响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制作专辑11部、童谣短视频及短剧500余部,培育小作者800名,吸引上万名童谣爱好者参与,填补了乡村美育教育的空白。

如今,遵义市实现了志愿者信息、服务时长与特长的精细化管理,推动志愿服务从“零散化”走向“规范化”“精细化”。从山村教室飘出的悠扬琴声,到山野间“党员跑跑”的服务足迹,遵义正以品牌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体系生动诠释着“遵道行义”的城市精神。

(本报通讯员 李宜宇 谭平平)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