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打造回迁安置社区共建共富样板

在浙江省杭州市九堡街道三卫社区,一片曾以蔬菜基地闻名的土地,如今矗立起3647套现代化安置房,受益群众1.28万人。从“村”到“城”,从“农民”到“市民”,三卫社区在2平方公里土地上,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基层治理的深刻蝶变。

拆是开端,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作为杭州市撤村建居社区示范点,三卫社区以党建为核、自治为基、数智为翼,探索出一条回迁安置社区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径,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现代社区建设提供了生动实践。

从“一盘散沙”到“握指成拳”

以前的三卫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农村,居民以务农为生,农房低矮、村组分散、治理粗放,公共服务近乎空白。2013年起,三卫社区被纳入回迁安置项目,安置房建设不仅承载着百姓的美好期盼,更是象征“村去城来”的重要里程碑。

回迁前夕,居民对“高楼生活”提出不少疑虑,担心安置房质量、物业管理混乱、邻里关系疏离等。为此,三卫社区将党建引领贯穿治理全过程,采用“物管+社管”运行模式,并实行“全民参与”。

“从一开始,我们就坚定了‘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的直管理念,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三卫社区党委书记童永忠说,从回迁安置到现代社区建设,每一个环节都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

在物业团队建设上,三卫社区以“对外联盟+对内赋能”为导向,成立经济合作社自有物业“三纬物业”。对标商品房服务标准,引入绿城物业“绿联盟”合作模式,由社区“两委”成员直管核心业务,培育带动近200名居民参与物业服务,实现“失地农民家门口就业”与“物业服务专业化升级”双赢。

随着三卫社区的回迁安置,周边商业迅速发展,吸纳流动人口8000多人,接近户籍人口的两倍,致使原有村组管理压力剧增。三卫社区在九堡街道统筹规划下,变“传统村组”为“现代网格”,改变以往以居民组长为核心的力量架构,将组长、组级支部书记根据居住楼幢划分到相应网格,编入兼职网格员队伍;让居住在网格内的党员代表、居民骨干、物业工作人员成为网格管理力量。网格从原来的5个划分为9个,平均每个网格7幢、440户,并划分1个专属网格,负责管理留用地项目和沿街商铺,有效切割经济和治理职能,100%实现网格支部平稳运行。

从“粗放管理”到“精细善治”

建得好、管不好,安置房小区还是会成为“高楼上的城中村”。在十年社区建设过程中,从安置房装修、停车、公摊区域管理到现代社区场景建设、服务内容,三卫社区紧紧围绕居民群众的“关键小事”,上下一心,下足“绣花功夫”。

“在建设之初,我们就一个一个抠细节、一项一项来规范,最终针对安置房小区管理重难点,明确了‘一条龙’暖心服务、‘三统一’装修标准、装修期成品保护、‘人和物’严格管控等30余项具体标准,形成《三卫社区居民公约》。”三卫社区工作人员罗卫洪介绍,通过一系列规范标准,社区从居民切身利益出发,全方位引导居民转变生活习惯、融入新生活新方式,也为后续社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面对万人社区人口密集、诉求多元的复杂局面,社区单一服务供给逐渐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居民楼里怎么晾衣服、红白喜事没有空地办了、外来车辆乱停乱占……”这是当时很多居民反馈的问题。

为及时反馈民意,进一步提升议事效能,引导居民全程参与社区建设,三卫社区建立“四定四议”机制,即固定时间场地“定时定点议”、固定网格成员+特邀居民+专业人士“定员定岗议”、以民意收集内容为议题“定题定向议”和“收集——流转——处置——反馈”议事全流程闭环管理“定规定效议”,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共计完成非机动车坡道改造、安防增量、消防标识标线设置、顶楼晾衣架建设、家宴中心建设、小区及周边设施维修和改造项目等提升改造工程20余项,化解停车纠纷、垃圾分类等问题120余件,居民诉求响应率达100%。

从“身份割裂”到“家园认同”

拆迁仅是起点,如何让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生活成为关键。“刚刚住进来的时候,居民楼总比不上村里自在,而且一个区域里除了每家每户自住,多了很多租客,都很陌生。”居民张阿姨回忆到,从“菜农”到“市民”,居民面临着身份转变带来的焦虑,也面临着与新居民融合的摩擦,社区以精准调研破题,以空间和社群培育再造聚力,推动新老居民从“物理混居”走向“精神共融”。

社区党委牵头组建9支网格调研小队,发动党员、楼道长、志愿者入户发放问卷887份。根据调研结果,全面整合架空层、自持商铺等空间资源,构建“一坊两园三里”五大主题空间,布局迎客厅、百通岗、议事坊等12类功能性服务场景,引入城市家具、景观小品打造现代化街区,推动公共服务集成落地。

在“幸福里”共享空间,新老居民共同参与手工艺课堂、邻里茶话会;在“颐养园”居家养老中心,本地老人与租客结对互助;在“童乐园”托育站,双职工家庭享受普惠托管服务。此外,社区深挖“丰收湖文化”“邻里文化”,整合党员志愿者、群团组织、新就业群体等多方力量,组建“夕阳红”爱心社、舞蹈队、便民服务队等18支睦邻队伍,通过积分制引导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形成“小事互帮、大事共商”的睦邻生态。

在共同富裕框架下,三卫社区推动“产城共融”,开发留用地项目,年增集体收入8000余万元,居民享租金分红、就业双重红利。“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并进,这才是真正的共富。”三卫社区党委书记童永忠表示,通过文化浸润与产业升级,社区凝聚起睦邻友好、互信共治的新风尚。

三卫社区以实践印证,安置房社区治理和现代社区建设需破解“双重城市化”难题——既要“造城”,更要“化人”。如今,三卫社区的部分管理标准已被纳入杭州市《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小区长效管理规范》,其经验正在更多地区复制推广。正如居民所言:“以前羡慕商品房小区,现在别人羡慕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变迁,不仅改写了空间形态,更重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定义。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