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每日穿梭于城市街巷为生活奔忙,却常在夜幕降临时为“安身之所”发愁。对他们而言,一张价格合理、居住舒适的床位,是在城市扎根的第一步。如今,多地正积极探索适居保障新模式,用贴心举措回应住房需求,让这群城市建设者真正融入城市肌理。
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的七彩家园,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独立卫浴间、双人床、书桌、沙发、衣柜、电视一应俱全。看着爱人整理床铺,外卖骑手小徐笑意盈盈地说:“我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的。”让小徐“一见钟情”的七彩家园,原本是朝阳区“平急两用”项目,2023年被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序列,并作为“城市建设者之家”启用,重点面向快递员、保洁员、出租车司机、新就业大学生等城市建设者及管理者,供应租赁住房和床位。在这里,最低每月600元可以租到一个床位,1200元可以租到一个房间,园区里还有食堂、超市和接驳班车、充电桩等设施,此外,园区还定期开展“七送”服务,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健康体检等,全方位提升居住体验。“一切都很方便。”小徐对新家十分满意。
“小哥初到大城市,最操心住宿问题。为他们提供服务,不只是托底,更是对奋斗者的尊重。”北京市朝阳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朝阳区现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3万余人,占全市人口四分之一以上,为解决他们的住房难题,朝阳区构建了“一张床、一间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通过国企投资、街乡主导、社会单位运营三种模式,打造了七彩家园、骑乐荟、小爱公寓等多个保障性住房项目。2025年,朝阳区还计划在每个街道建设1处“暖居寓家”,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新就业群体的居住需求并非单一:有人单身打拼,需要一张便捷的床位;有人携家带口,单身公寓难以满足需求。为此,多地正加快梳理各类住房资源,推动保障性住房嵌入城市各个区域,既就近就便解决“一张床”的急需,也逐步回应“一间房”“一套房”的长远期盼。
刚申请到重庆市公租房名额的外卖骑手阿香很是兴奋:“没想到重庆的公租房申请起来这么简单,配租速度也很给力,我终于在重庆有自己的家了!”
为让每一个在8D魔幻城市追梦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扇窗,重庆市委社会工作部、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积极推动,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送上“安居礼包”,建立“公租房兜底、保障性租赁住房过渡、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安家”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在中心城区稳定就业的新就业群体只需要满足住房、收入条件即可申请市级公租房。目前,重庆市已保障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1万余人。针对阶段性住房需求,重庆市推出以小户型(不超过70平方米)为主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精装修可拎包入住且不设收入限制,专门面向符合条件的新就业群体、新市民、青年人等。重庆市还推动“公租房转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试点落地,首批1200余套房源实现“租购自愿”。2026年,还将推出首批专供包括新就业群体在内的符合条件工薪群体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以解决长久性居住问题。
除了“住有所居”,新就业群体对“家”的期待还延伸到生活便利与情感归属上。
在上海市普陀区“万有引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40多个彩色集装箱“小屋”构成独特风景线,它们各有功能,精准破解新就业群体在“生活、办事、保障、乐活、发展”五方面的难题。“这里是我们的专属食堂,不管几点来都有热饭热菜,10元就能吃到饱。”在小哥食堂,骑手们围坐分享工作日常,饭菜的香气里飘着归属感。食堂之外,充电桩、换电站多点布局,让骑手不必为电量焦虑;休息区的书籍供人静心阅读,医疗室提供健康咨询,购物区满足日常采购……细微之处的关怀,让“家”的温度直抵人心。
从交通便利、租金亲民、设施齐全的“拎包入住”,到绿色就医通道、接驳班车的贴心配套,再到公共活动空间带来的社交满足,各地的探索不仅解决了新就业群体的住房难题,更让他们在城市里找到归属感。这背后,是城市对劳动者的尊重——当每一个为生活奋斗的人都能“安居”,城市的发展便有了更坚实的根基,也更显温暖与活力。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