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扶智”暖心助老

清晨的阳光洒满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河西镇的胡同,空巢老人任振莲正坐在院子里组装微型轴承,她的手指在零件间灵活穿梭,身旁的工具盒里已整齐码放着200多个成品。“以前天天赋闲在家,现在一天能挣40多块钱。”老人脸上笑意满满。这是临西县“玉兰扶智”助老项目的生动缩影。

临西县以党建为引领,由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联动社工机构与志愿服务组织,创新“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双轮驱动模式,推出“玉兰扶智”项目,为县域内具备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意愿的老年群体搭建手工活就业平台,实现从“被动帮扶”到“主动致富”的蜕变。截至目前,“玉兰扶智”项目累计培训群众1116人,签订就业协议408份,帮助困难老人增收247万余元。

党建领航,筑牢助老服务“红色堡垒”

“李大爷,这是新到的轴承零件,我给您放这儿了,上周教的组装步骤还记得不?”每月初,临西县党员先锋队队员、爱心志愿者协会会员杨新华都会准时出现在东枣园乡老人王殿兴家。这样的“红色代办”服务,在临西县已成为常态。

坚持党建引领是关键。临西县构建“党组织统筹+党员示范+社会协同”三级服务体系,让党的旗帜在志愿服务一线高高飘扬。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组建10支党员先锋队,创新“三个一”行动——每月一次上门培训、每周一次物料配送、每日一通关怀电话,把服务送到老人家门口。2025年以来,党员先锋队累计开展入户服务180余次,解决困难老人、残障群体就业难题37件。

产业资源整合是重要抓手。依托中国·临西“国际轴之城”3000余家轴承企业的产业集群,县委社会工作部牵线搭桥,整合12家核心企业,开发出微型轴承组装、藤椅编织等27类适老化手工产品。“企业不仅要挣钱,更要担起社会责任。”参与项目的当地轴承经销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已累计让利超6万元。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让利+公益兜底”的产业链条,年均为低龄老人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机制联动打通服务“最后一米”。临西县建立“社工机构+志愿组织+社区网格”联动机制。温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各社区网格员结对,每周汇总老人需求清单,由党员先锋队和志愿者分类对接。这种精准对接让服务效率提升了40%。

专业赋能,社工织密“全周期帮扶网”

“张大爷,我把轴承组装的步骤拆成了3个小动作,咱们今天先练第一步。”在临西县老官寨镇,温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张亚澜正为张建国老人做示范。这样的个性化服务,源于项目构建的“需求评估—技能匹配—跟踪服务”标准化流程。

专业社工团队建立精准档案。通过个案管理法,从劳动能力、技能基础、健康状况等6个维度为408名服务对象画像。“有位独居老人张喜莲奶奶,会针线活但怕出门,我们就把藤椅编织的材料送上门,教她做简单的椅垫编织。”温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韩增龙介绍。目前,团队已为每位老人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确保“一人一策”。

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确保“学得会、用得上”。构建“县级实训基地+乡镇流动课堂+家庭教学”三级培训体系,不断提升老人手工产品操作技能。前不久,在县级实训基地,企业技师正在演示手工活实操,这样的“手把手”教学,每月开展1场,每场能培训200余人。同时,乡镇“流动课堂”还可以直接开到村内,专门服务残障群体。

全程跟踪督导确保服务质量。社工团队每季度对老人进行回访,不仅评估就业质量,还提供心理疏导。“有位老伯伯一开始总说‘做不好’,我们发现他是怕麻烦别人,就组织了‘技能小比拼’,他拿了三等奖,现在越干越有劲。”志愿者马夫贵说,通过技能复训和心理支持,项目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

志愿协同,暖心服务绘就“夕阳红”

“王奶奶,您的血压有点高,记得按时吃药,下周我们再来给您测量。”爱心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刘延辉一边给老人递上降压药提醒卡,一边记录健康数据。在“玉兰扶智”项目中,120名骨干志愿者构建起“技能赋能+生活关怀”的双线服务网。

技能赋能链让老人“增收有门”。志愿者联合企业建立“讲师库”,开展“集中授课+入户指导”。在每季度举办的“手工活大集”上,志愿者会组织老人展示成果,对接订单。“上次大集,我加工的50个手工玩具全部验收合格了,挣了150元!”张风海老人高兴地说。这样的展会活动,单次就能帮助120余人成功对接就业,就业成功率超60%。

生活关怀网让老人“日子暖心”。项目将健康义诊、爱心餐食、公益理发等15项服务嵌入助老流程。每次展会期间,志愿者会在实训基地内设置“爱心驿站”,为老人免费理发、测血糖。参与展会的刘阿姨说:“在这里,不仅可以挣钱增加收入,还有志愿者给我们免费理发,还能吃到热乎乎的大锅菜,让我感觉到家的温暖。”据统计,展会期间志愿者已累计提供便民服务2300余次,覆盖老人1800余人次。

“老帮老”的陪伴机制更添温情。61岁的低龄老人刘香银是“银龄互助小组”的成员,她结对帮扶74岁的李继芬:“李大姐眼睛花,我每天帮她看看零件型号,陪她说说话,俩人都不孤单。”目前,这样的互助小组已有37个,低龄老人累计为高龄老人提供陪伴服务超5000小时。“看着老伙计们一起挣钱、一起聊天,比啥都强。”爱心志愿者协会负责人王东岳说,这种模式让助老服务“有温度、可持续”。

机制创新,从“试点探索”到“品牌输出”

“这是保底收购协议,不管市场行情咋样,您做的产品都按这个价收。”在临西县爱心志愿者协会,工作人员正给老人讲解“协会担保+订单回收”模式。这项创新机制,彻底消除了老人的顾虑。

“全周期帮扶”机制让产业链更稳固。项目以微型轴承组装为核心,不断吸纳雨刷器组装、藤椅编织、农产品包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一核多元”的产业链。“我们跟12家企业签了协议,他们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我们组织生产,协会统一回收,形成了‘企业减负、老人增收’的双赢格局。”县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目前,产业链条已延伸到9个乡镇。

“志愿+”品牌的打造让项目影响力持续扩大。每季度举办的“手工活大集”不仅是产品展销会,更是“文明实践小舞台”。通过“三比三看”活动(比技能看收入、比干劲看变化、比贡献看口碑),项目已培育出53处“家门口创业圈”,带动200余名低龄老人自主创业。

项目升级促进产业发展。项目试点“细胞工厂”模式,由于手工活参与者众多,商家在临近村庄就近开办了“细胞工厂”,更加方便了老人参与。长期做工的低龄老人有些已经成为区域代理,从“受益者”转变为“使能者”,实现长期就业。

区域协作让品牌走得更远。临西县与周边市县建立手工产品对接网络,吸收邢台清河、山东临清等地的羊绒加工、汽车配件组装、毛绒玩具加工等业态,形成区域性用工网络。项目正从县域助老服务升级为区域性民生服务IP,成为京津冀银发经济的示范标杆。

未来,临西县将继续完善“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让“玉兰扶智”这朵助老之花在更多地方绽放。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