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志联动”让治理更有温度

元宝山街道御祥园社区是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首个城中村改造社区,下辖三个居民小区,44栋住宅楼,常住居民5155人。社区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拓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机制,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强化党建引领,整合各方力量协同发力

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创新,社区探索构建社区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多方共治体系,进一步增强社区党委的领导作用和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成立“红色业委会”,成员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楼长、单元长担任,社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针对小区物业问题每月定期召开协调会,共商解决方案,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服务随时在身边”。今年以来,社区共组织开展三方议事协商10次,解决了污水管道淤堵、卫生服务站用房等民生实事30余件,积极推进居民自治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

织密服务网络,聚力提升治理效能

社区构建多元网络支持志愿服务发展,属地机构网络汇聚行政资源,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专业社工网络注入科学方法与个案支持,提升服务专业性;社区工作者网络发挥人熟地熟优势,成为上传下达的桥梁;日常生活网络(如邻里、商户)与人际关系网络(亲友、兴趣团体)则构成了最贴近居民需求的“毛细血管”。

社区探索志愿网格“1350”走访服务机制,依托五大网络,划分志愿服务网格,设立8个一级网格、44个二级网格、181个三级网格。构建起“社区党委―分类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志愿网络体系。志愿者通过每天1小时进网入户察民情、每周三联居驻点解难题、每月“五必访”服务,以零距离、零闭环机制绘制志愿者和群众的同心圆,使网格内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专业力量支撑,打造精准服务“智囊团”

推行“1+2+N”结对机制(1名社工结对2支志愿服务队,服务N个重点对象),形成“需求评估―项目设计―服务实施―成效反馈”闭环。截至目前,社工站配备专职社工7人,结对14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小组服务31个,包括支持性小组,如老人互助小组、兴趣爱好小组;成长性小组,如“护苗行动”、青少年教育小组;治疗性小组,如亲子沟通,情绪管理小组,等等。开展个案服务7例,涵盖孤独症儿童、辖区残障人士和独居老人等重点对象,通过有针对性地链接资源为服务对象解决困难。

强化服务内容衔接,实现“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社区联合区民政局、心理咨询机构、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立综合服务机制与个案管理转介机制。在专业社工的指导和协调下,精准对接并组织志愿者资源,为个案服务对象成功匹配医疗、教育等社会资源10余项,实现专业社工引领与志愿者参与的有效协同。通过专业社工与志愿者深度参与社区走访、陪伴关怀、活动协助等具体工作,不仅强化了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更显著提高志愿服务的精准度和覆盖面,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打造特色项目,培育志愿服务品牌

社区积极打造特色志愿服务项目,联动志愿者超500人次,服务总时长突破1万小时。开展“心灵灯塔”心理健康项目。社区与辖区单位联建,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驻点服务,累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15场,累计服务居民800余人次。开展“银龄关爱”老年服务项目。今年以来,共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独居、高龄老人60余人次,开展社区义诊义检6场,开设老年课堂5场,累计服务老年人1200余人次。开展“情暖童心”青少年假期关爱项目。截至目前,共邀请10位老党员为社区80余名青少年开展红色故事会8场,组织20名大学生志愿者开设“知识小课堂”8次,服务社区儿童200余人次。

强化服务保障,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化发展

社区通过“慈善基金、联合服务、积分激励”整合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志愿服务体系。链接慈善基金,强化资金保障。成立社区慈善基金,依托街道、社区两级党组织阵地,广泛吸纳慈善资源,积极谋划助老、助残等项目。截至目前,共募集2000元用于帮老、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共建单位,提供“点单服务”保障。与区财政局、双滦区实验中学等7家企事业单位结成共建单位联盟,多方筹措资金为社区建设停车棚、增设休息椅,为社区图书室捐赠图书。开展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落实激励保障。开启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模式,志愿者可兑换物品,优先享受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实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以来,辖区广大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热情进一步提升。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经验启示

御祥园社区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强化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有效整合社区内外的各方资源,形成多方共治的强大合力,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通过积极引入专业社工等举措,为社区治理提供有效方法和个案支持,提升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通过慈善基金、联合服务、积分激励等方式,构建多方协同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志愿服务提供持续的资金、物资、人力保障,确保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有效破解服务碎片化、志愿活动持续性不足等问题,不断激发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