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会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统筹协调,坚持分类指导,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促进新兴领域健康发展。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聚焦新兴领域党建难点堵点,在组织覆盖中筑牢根基、在服务升温中凝聚人心、在融合发展中激活动能,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强根基
织密组织体系“覆盖网”
摸排清底数。创新建立跨部门信息比对机制,联动市场监管、税务等力量,通过“多方协同+走访摸排+比对甄别”同步发力,对全县569家新兴领域市场主体现状、从业人员及党组织设置情况“一表清、一台账”,实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的动态管理,为精准覆盖打下坚实基础。
组织拓架构。打破单一模式,灵活运用“行业建+功能建+单独建”组合拳,分类组建交通运输、外卖配送、快递物流等15个行业(综合)党委,共有党组织124个,新兴领域已建党组织基本实现“党建入章”全覆盖,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组织网络。
共管促规范。建立“党建深入、机制植入、教育输入、平台载入、服务融入”的“五入”监管机制,压实行业主管和属地管理“双重责任”,实施“全域、全程、全要素”监管,推动新兴领域监管由“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变。通过派驻党建指导员、常态化开展党务培训、严格督导考核等方式,加强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导,确保“组建一个、巩固一个、提升一个”,以“铁打的组织”有效兜底服务“流动的群体”,实现党的领导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优服务
搭建凝心聚力“连心桥”
“暖新学堂”提素能。拓宽学习载体,通过线上学习群、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精准推送学习资讯,组织新就业群体线下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主题活动,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优秀党员举办知识讲座、主题沙龙,提供政策解读、技能培训、职业规划等服务,助力新兴领域群体能力提升和素质拓展。
“暖新驿站”筑港湾。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工会驿站等资源,精心打造35个集“饮水供给、纳凉取暖、充电休憩、学习阅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服务驿站,以驿站“小阵地”发挥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联“大作用”,帮助解决新兴领域群体的实际困难,将分散的“流动群体”凝聚起来,实现“服务一人、温暖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应。
“暖新平台”畅诉求。建立健全“行业党委―党支部―党员―群众”四级问题反馈解决机制和矛盾纠纷化解联席会议机制,在微信公众号探索打造集成服务地点推荐导航、政策一键查询、意见建议直通车等功能的“暖新e家”线上平台,持续畅通“12328”“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渠道,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00余个,诉求响应速度和办理满意度显著提升。
勇担当
激活服务发展“新引擎”
“融治于网”促和谐。充分发挥快递员、外卖配送员走街串巷、熟悉社区的优势,组建“平安骑手”服务队、党员突击队等以新就业群体为主的服务队伍,选派34名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开展“安全隐患随手拍”活动,让新就业群体化身“移动探头”“流动哨兵”,深度参与政策宣传、民情收集、跑腿代办、安全隐患排查等,实现网格小事“随手帮”、紧急需求“随手达”,有效延伸基层治理触角。
“融产创牌”强特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专业优势,推动“以专促产、以产惠农”。大竹县香椿产业协会创新“土地流转+订单收购”模式帮助困难群体增收;大竹县苎麻产业协会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大竹)苎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显著提升“中国苎麻原乡”品牌影响力;大竹肉丁面协会聚力推动地方美食形成品牌矩阵;大竹县白茶产业协会带动农户种植白茶,免费发放种苗、开展技术指导,提供日常管护、采摘、加工等季节性就业岗位2500余个,助力群众增收,真正实现“一个协会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融企兴村”助共富。深化拓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大力推广“以工哺农、以企带村、村企共建”模式。引导112户企业与96个建制村建立结对帮带关系,在产业扶持、就业带动、公益捐赠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乌木镇广子村依托“龙头企业+村集体+村民”模式发展稻虾综合种养,打造“轻旅游·微度假”目的地,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入选四川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典型案例。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