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担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使命。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回信,勉励他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志愿服务促进全民参与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丹江口市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广泛组织、动员群众共同参与守水护水,通过志愿者的身体力行、示范引领,让‘守水护水是丹江口市人民共同使命’的观念深入人心。”丹江口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李龙利说。
在志愿服务组织的带动下,守水护水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全市有16.2万名志愿者注册“小水滴”平台,全民参与守水护水的氛围日益浓厚,追求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各方共识。
志愿服务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速度越来越快,柑橘、茶叶、设施渔业等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水经济”不断做大做强;群众节水爱水的生活习惯逐步养成,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收获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做强统筹
破解志愿服务“分散无序”难题
志愿服务涉及的部门多、领域多,经常会出现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统筹协调的难度较大。丹江口市成立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协调机制,组建市“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负责守水护水志愿服务活动的综合调度、规范指导与资源调配,制定涵盖志愿者注册、招募、培训赋能、项目审核、时长记录、星级评定等9项内容的管理制度。
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先锋模范作用,在各级志愿服务组织中依规设立党组织,全面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袁慧介绍道:“通过‘双向培养’机制,将优秀党员培育为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同时吸纳优秀志愿者加入党组织。”
做实平台
破解志愿服务“临时碎片”难题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需要阵地、需要组织,为此,丹江口市狠抓平台建设,不断畅通“线下+线上”参与渠道,组织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
拓展服务阵地。高标准建成近1000平方米的志愿服务综合调度中心与项目孵化基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优势,在全市20个镇(街道)和234个村(社区)成立志愿者协会,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互融并进。
优化信息平台。开发“小水滴”志愿服务微信小程序,使每名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和地点直观明了。调度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实现志愿服务指挥调度“一屏统览、精准派单”,形成“需求收集―智能分单―过程监管―效果评估”的数字化闭环,服务效率大大提升。
健全组织体系。在乡镇成立护水志愿服务大队,村、社区成立护水志愿服务小队,村民小组、居民小区成立护水志愿服务小组,将志愿服务组织纵向延伸至群众身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志愿服务组织361个。
做优服务
破解志愿服务“同质单一”难题
通过入户走访与线上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出库岸垃圾清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12类群众高频民生需求,分类设计“清漂净岸”“文明观察”等20个志愿服务项目。在参与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群众亲眼见证门前河道变清、环境优美整洁,进而形成“守护家园、人人有责”的思想认同。
开展差异化服务,丹江口组织上岸渔民、临库移民等熟悉水域环境的本地志愿者,开展常态化清漂护岸、巡河监测;动员各行各业成立清漂、护岸等社会化、专业化护水志愿者协会13个,联合1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专业志愿服务小组”,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同时,志愿者通过“小水滴”微信小程序上报环境污染问题,经“工作站初审―联合会协调―部门处置―结果反馈―复核销号”逐级流转。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核心村落,水乡浪河口村传承千年的乡土习俗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村庄洗衣房里的欢声笑语、污水净化的管网设施。志愿服务全面融入城市创建、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等中心工作,引领人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力量系统参与治水全过程,用心用情用力守护一库碧水。
库区人民的环保意识有了极大提升,垃圾不落地、污水不乱排、化肥农药不进田,齐心协力建设“无污水、无垃圾、无化肥、无公害、无塑料、无烧柴火”的“六无乡村”,迅速成为群众的共同目标。生活垃圾“干湿分类”成为村民习惯,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零直排,“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库”已成为库区人民的行动自觉。
转变生产方式 推动绿色升级
广大志愿者和全市人民共同做好环保文章,为高质量发展赢得了更多机遇。丹江口市抓住成立“京堰环保志愿联盟”的契机,先后引进了多个重点品牌项目,并培育了本土饮用水品牌,“水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2024年,全市“水经济”产值突破140亿元、税收近10亿元,带动工商、旅游和农业高效发展。
志愿服务从“临时动员”向“人人参与、常态长效”转变,成为社会新风尚。丹江口市组织动员志愿者积极参与守水护水工作,探索形成“组织领导体系化、平台建设实体化、活动开展项目化、激励嘉许制度化”的工作路径,让志愿服务管理更规范、落地更有力、供给更精准、热情更持久,为全省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更好地服务支点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湖北省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