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群众抓、抓群众”为主线,打造新时代“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品牌,对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化传承,汲取智慧,探索服务“新途径”
小小的茶馆,汇聚南来北往的客流,既是人们获取“松弛感”的休闲空间,也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公共文化阵地,承载着思想表达和意识交流的多重功能。
位于川黔交界的赤水市,在清乾隆时期是川盐入黔的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当地茶馆文化盛行。2018年以来,赤水市紧紧抓住茶馆这一重要文化阵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组建新时代“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队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传播党的政策理论、传递时代文明新风、传习红色故事,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选育队伍,充实力量,打通群众“连心桥”
“嗑子”来自赤水方言“扯嗑子”,意为“聊天、话家常”,“嗑子匠”就是擅长聊天和讲故事的人,并且能将内容讲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易于被群众接受和喜爱。选好、育好、用好一支愿意干、能够干、擅长干的“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队伍,是组织开展好“茶馆嗑子匠”宣传教育的基础所在和关键所在。
精挑细选“聚才”。赤水市始终将“四个意识”作为选拔“茶馆嗑子匠”志愿者的前提,在当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中,通过志愿报名、群众推荐等方式,择优选拔群众代表、优秀党员等组成新时代“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队,有效解决基层服务力量薄弱的问题。
精心培育“立标”。对选出的“茶馆嗑子匠”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确保志愿者在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更加过硬;同时,建立新时代“茶馆嗑子匠”志愿者宣传宣讲内容审签责任制,严格把关,确保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精准使用“扬长”。以“宣思想、讲理论、知民声、排民忧、解民困”为工作目标,充分利用每位“茶馆嗑子匠”志愿者的专长,结合地方一系列传统的“赶集日”和节假日,科学制定宣传宣讲内容,统筹调配“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力量,确保在每个村(社区)的宣传阵地由至少3名搭配合理的“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队开展工作。
79岁的马国友每逢“赶集日”都会来到丙安古镇上的茶馆和大家“扯嗑子”,为当地群众、外地游客讲革命历史、讲党和国家的惠民利民政策、讲文明乡风建设……截至目前,赤水市“茶馆嗑子匠”志愿者共有520名。
贴近群众,寓教于乐,治理方式“多元化”
赤水市采取“理论宣传二人讲”的方式,着力提高“茶馆嗑子匠”志愿者的宣讲水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心坎里,让宣传教育更加通俗化、大众化。
当好“翻译官”,用群众语言讲。志愿者积极把党的声音通过当地群众听得懂的“乡音”“土话”进行生动传递,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宣讲模式,有效避免了基层群众听不懂“官话”的问题。
当好“快递员”,在群众身边讲。无论是在农家院坝、街道茶馆等人群聚集的场所,还是在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等红色文化阵地,人们都能看到志愿者为群众宣讲的身影。
当好“组织者”,以群众活动讲。赤水市采取“领导干部或支部书记+‘茶馆嗑子匠’”的模式,在端午节、中秋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时间节点,以“送一场演出、唱一首红歌、搞一场宣讲、说一个故事、来一个互动、帮一件实事”的“六个一”活动,创新开展宣传宣讲,让“被动式宣讲”转变为台上台下“互动式交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以群众宣传群众、以群众引领群众、以群众教育群众。在具体实践中,“茶馆嗑子匠”志愿者还把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等各个领域。如今,志愿者不仅成为政策理论的“宣讲员”、文明乡风的“引导员”,还是社情民意的“采集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队深入茶馆、集市、农家和田间地头,融入农民群众生活,面对面倾听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把群众的问题“记在心里、拿在手上”,及时收集反映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成为群众与党组织之间的“联络员”。
赤水市以党建引领“四题治理”和“文明实践·乡帮会”一体两翼基层治理模式和市乡村三级联动为契机,构建“信息收集、分级研判、精准派单、跟踪督办、调查问效、结案归档”的“六步闭环”民情民意处置机制,志愿者通过及时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保障合法利益,成为群众身边真正的知心人、暖心人。
针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志愿者通过积极宣传法律法规、惠民利民便民政策,引导群众养成遵规守法、反对陋习、崇尚美德的良好习惯;同时,对具体问题采取上门谈心、座谈协调等方式进行开导劝阻,将不文明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就问题处置结果及时开展回访,营造文明、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传递党的声音、引领社会风尚、体察社情民意、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矛盾纠纷,赤水市新时代“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队已成为当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力量。让党的声音“下得去”、群众的需求“上得来”,“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有实招、有实效。
(贵州省遵义市委社会工作部、赤水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