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古有安徽桐城“六尺巷”的佳话,用一纸家书、三尺退让诠释着礼让包容的处世智慧。如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雷平镇左安村,一面被拆除的“隔心墙”、两棵村民共植的“友谊树”、一座共建共享“微公园”,续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和谐篇章。左安村巧用“望闻问切”工作法,将“让”的智慧融入基层治理实践,使“和”的种子扎根乡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拆墙植绿:
以“共享”破局,化“心墙”为“心桥”
在左安村,科渡屯与巴雁屯像两个兄弟般紧紧依偎。曾几何时,两屯却因交界处一块1200平方米的地块权属不清,彼此“冷战”了10余年。这处地块杂草丛生,雨季一到便泥泞不堪。两屯交界处那堵老旧围墙像一道屏障,使群众通行不得不多绕500米。农忙时,挑着担子的村民走到此处总是满头大汗,孩子们上学也会踩到泥坑。久而久之,两屯群众的情感疏离,连孩子在一起玩耍时都会被各自家的老人喝止。
2023年初,针对如何处置两屯交界处地块、化解两屯矛盾等问题,左安村“两委”通过“望闻问切”工作法最终解了围。
“望”见症结。由网格员进行日常巡察,发现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村综治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干部赶到现场及时处置,避免矛盾升级。
“闻”取心声。村干部、驻村民警、法律顾问走进田间地头,听两屯老人讲述“地块的老故事”,收集年轻人“对生活的新期盼”,摸清了两屯“既想争个理,更盼环境好”的核心诉求。
“问”计于民。在“党群议事亭”召开5场议事协商会,新乡贤的一句“争地不如争脸面,让地更能留名声”点醒众人。大家最终商定,拆除两屯间的“隔心墙”,保留地块上的两棵木棉树作为“友谊树”,共同打造两屯共享的“微公园”。
“切”实化解。两屯群众共同清杂草、铺草坪、种花木,曾经的“争议地”成了两屯老人聊天、孩子嬉戏的好去处,连路过的外村人都夸:“这个公园让两屯的心连在了一起!”
从“互不相让”到“各让三尺”,左安村用“共享”替代“争夺”,让矛盾化解的过程成为凝聚共识的过程。正如村民李大爷所说:“墙拆了,心宽了,日子比以前更幸福了。”
多方共治:
绘就乡村基层治理新图景
左安村的基层治理智慧,远不止于化解一桩纠纷。科渡屯把“以和为贵”的理念融入每一项治理细节,让“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成为常态。
党建引领定方向。科渡屯组建了党群理事会和新乡贤理事会两个平台,13名党员“亮身份”、带头干,3名行政编制干部组成新乡贤队伍,发挥经验优势,为屯里的发展出谋划策。全屯分设能人巧匠队、巾帼服务队、老少助力队3支队伍,大到土地整治,小到环境卫生,科渡屯已形成“事事有人管、户户齐参与”的有力局面。
自治活力聚民心。“党群议事亭”是左安村的知名“打卡点”。每月一次的议事会上,村民们喝着茶、聊着村里的大事小情,从“三清三拆”的具体方案到助学金发放的名单,都由大家商量着定。科渡屯修订村规民约时,创新采用了“四上四下修改、左右联动会审,群众赞同、全体村民大会通过”的方式。最终,73户村民全部签字通过,约定“红白喜事不攀比”,今年以来,全屯已简办红白喜事10余场,省下的钱成了老人的慰问金、孩子的助学金。
法治护航守底线。左安村把“法治”作为化解矛盾的底线,让村民明白了“情理之外还有法理”。驻村民警挂任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每月来村里开设“法治小课堂”。2024年,全村化解矛盾70余起。
德治教化润人心。左安村把“德治”融入日常,让“好人有好报”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腊月二十六的“敬老节”,全村老人坐在一起吃长寿面、领慰问品;红色广场上,红军渡河的故事被一遍遍讲述,“爱国爱屯、互助互让”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
科技支撑提效率。左安村用科技让治理更加精准高效,破解了“人少事多”的难题。40多个监控摄像头覆盖全村,农忙时能看护晒谷场,通过“雪亮工程”与网格员巡查结合,今年以来,已排查安全隐患23处,不断提升村民的安全感。
治理成效:
从“问题村”到“示范村”的蝶变
如今的左安村,早已不是过去那个“矛盾多、环境差”的村子。黑水河岸边,白墙黛瓦映着碧水青山,共享“微公园”里的三角梅开得正艳;万亩稻渔示范区里,“旱改水”的稻田养殖着鱼、螺、鳖,一亩地能增收3500元;红色广场上,孩子们追逐着蝴蝶,老人们聊着今年的好收成……这变化的背后,是基层治理理念的升级:把“争”字换成“让”字,使邻里之间多了包容;把“官管民”变成“民管事”,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把“解决问题”变成“凝聚人心”,让每一次矛盾化解都成为增进村民感情的契机。
从“隔心墙”到“连心园”,从“各顾各”到“共发展”,左安村用最朴素的智慧,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新时代答卷。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