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引、聚、亲、暖” 重塑涟城邻里生活新风尚

张润

涟城街道作为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的中心城区,有近30万人口生活在社区中。涟水县委社会工作部聚焦当前社区治理的突出问题,坚持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工作提升的有力抓手,在涟城街道实施“引邻、聚邻、亲邻、暖邻”的“四邻工作法”,让邻里文化引领社区生活新风尚。

“党建引邻”:建强小区党建“主心骨”

涟水县以党组织为纽带,进一步发挥党建对物业管理和小区服务的引领作用,将分散的治理要素转化为系统性合力。在涟城街道全面推行“把党支部建进小区”,依托成建制小区成立139个党支部,全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并选派了1703名党员楼栋长。同时充分吸纳在职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参与党支部建设,对支部党员、楼栋长基础信息和服务事项用最通俗的语言进行公示,使小区住户一目了然。

“我们通过‘认岗认责’等举措,推动共建单位在职党员‘双报到’,使小区党支部的力量得到不断充实。”涟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赵天娇介绍道。家住丽景首府小区的在职党员老谷,同时还是一名人大代表。他通过提出代表建议、组织代表视察等方式,推动周边水体改良工作。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与小区党支部活动,参与调解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的矛盾,在小区党支部的带领下,所在小区物业管理问题逐年减少,业主满意率逐年升高。

小区党组织还在退休教师、退役军人等群体中挖掘“达人邻居”,组建“银龄调解队”“达人帮帮团”等队伍,在小区党支部的统筹下,积极开展矛盾化解、邻里互助,小区党组织已然成为“睦邻融合”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民主聚邻”:稳固群众自治“基本盘”

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支撑下,涟城街道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热情得到充分激发。“府前御景园小区曾经出现物业服务跟不上、物业费难收的情况,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矛盾全面激化。”涟城街道涟州路社区党总支书记董雅芝说。在社区的组织下,10余名业主代表与原小区物业服务企业、街道干部面对面,一场“邻里议事会”促成了新老物业服务企业交接问题的解决。

全街道各小区按楼栋建立了微信群,群众可通过随手拍上传问题,网格员、楼栋长在15分钟内进行回应。“有什么事就发起群聊,大家一起商量怎么解决。”进驻涟水香悦澜山小区的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介绍道,他们成立了一支30人的“邻里议事小组”,由党支部书记、居民代表、楼栋长和物业服务团队成员组成,通过日常走访,深入挖掘群众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街道还会定期分析“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提供的数据情况,集中会办重点难点问题,助推不同小区同类型问题的解决,推动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服务体系。

各社区还按照实际情况,“定制”了居民自治积分管理办法,垃圾分类、公益活动等20项实践行为被纳入积分范围,在完成社区公布的清理楼道广告、助力规范停车、参与集中议事等任务后,获得“社区贡献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用品和服务、减免物业费等,形成了良性循环,“做主人、做好事”成为社区治理的新风尚。

“服务亲邻”:织密民生福祉“互联网”

为了织密民生服务网络,涟水县委社会工作部与相关街道深入实施“社区报告、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针对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推动建立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由各小区征求“需求清单”,社区联动机关单位、驻区单位提供“资源清单”,匹配生成多元化“服务清单”。

将“三提三知”作为基本工作准则,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精神”,确保民生问题一个不漏、困难群众一个不落。社区开展常态化走访,按照党员户、退役军人户、特殊困难户、常住人口户、租户的“五色分类法”进行精准分类。街道统筹建立信息库,不同社区、不同网格间信息互通,尽可能解决因人口流动带来的“信息隐藏”问题,全面收集群众诉求,建立问题清单,做到社情民意“一提即知”。

同时,以“亲邻”空间打造为抓手,涟城街道还将闲置的社区用房、架空层、广场、凉亭等场所分批次进行改造,建设22个“亲邻微家”,设立“安东小哥驿站”“亲子阅读屋”“全民健身室”等邻里共享微空间,定期开展“邻里文化节”等活动,并从群众中推选空间“主理人”,鼓励群众利用碎片时间参与各式各样的邻里互助服务。

“社会暖邻”:扩大社区生活“朋友圈”

涟水县委社会工作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为社区工作插上“翅膀”。聚焦新兴领域和志愿服务领域的资源优势,推动涟城街道各级党组织整合周边商户、社会组织、志愿者,将社会各界的优势资源嵌入社区生活日常,编排“帮你忙”服务清单,为群众常态化提供无偿或低偿便捷服务。

针对儿童、青年、老年等各类群体的特点,各社区积极调动各方资源,组建服务矩阵,建立“四点半课堂”,解决双职工家庭子女托管难题,打造“城市书房”,为青年提供学习、阅读、交流的开放空间,开设“好邻居助餐点”,为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推行“党员结对帮扶”机制,对困难家庭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救助,“有事找党组织”已然成为社区群众的生活常态。

充分激发社会组织能动性,采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模式,广泛链接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社区群众在享受各类服务的基础上,投身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工作,打造睦邻友好的“暖邻”社区。“3·5”学雷锋纪念日活动中,县助残志愿者协会带领6位盲人按摩师来到涟城街道东门社区为群众义务推拿。不少群众提出想成为志愿者,一起参与帮助残疾人群体的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志愿活动,人人以做志愿者为荣’的良好氛围。”东门社区党总支书记顾金凤表示。

涟水县将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金钥匙”,尽心尽力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将“四邻工作法”与涟水实际相结合,不断巩固基层治理成效,让发展成为广大群众可感可及的真实感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