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事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巩固党的长期执政根基,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持续提升能力素质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多地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工作思路,把准实际需求,加强课程设计,在内容上求“精”、方法上求“新”,成效上求“实”,通过一系列可操作、能落地、见实效的教育培训,持续提升社区工作者素质。
为破解社区工作者培训中存在的“大水漫灌”这一困境,多地紧扣岗位需求与能力短板,因需施教、固强补弱,分级分类抓好培训。北京市海淀区围绕群众工作、组织动员、依法办事、矛盾调解、应急处突、协调沟通、信息技术等必备能力,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重点,开设正职综合能力锻造、副职专项能力强化、社区实务技能提升、后备人才培养、初任培训等5个班型,灵活运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访谈式教学、情景模拟、小组研讨等多样化方式授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培训课程库、师资库、案例库、现场教学点位库,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上海市杨浦区组织实施区级“雁阵”赋能培训计划,按照“市级示范培训—区级骨干培训—街道全员培训”的原则,分类分级面向居委会主任、骨干社区工作者和初任社区工作者等不同岗位人员,分别开展“头雁领航”“鸿雁高飞”“新雁起飞”等赋能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实务本领及为民服务能力。
为助力新入职社区工作者实现从“职场新人”到“治理能手”的转变,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秉持“实战育人”理念,指导各社区通过“专题培训+案例教学+实战演练”三维赋能模式开展培训。培训会上,结合小区电动车充电纠纷、厨房管道漏水引发邻里矛盾等真实案例,拆解不同场景下的角色切换技巧:面对政策宣传要当“翻译官”,把条文转化为家常话;处理邻里矛盾要做“润滑油”,在共情中化解隔阂。“吴大妈想多和年轻人聊天”“陈阿姨渴望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一本本“前辈”留下的“民情笔记”成为培训的生动教材,让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领悟到,社区工作的答案不在文件柜里,而在居民的柴米油盐中。
在具体培训工作中,多地坚持把“有形”和“有效”结合起来,让社区工作者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提升应对能力。
个人赛中,参赛选手在案例分析、即问即答等环节各显身手;团体赛上,通过路演形式,生动呈现基层治理的创新成果;现场评委提问犀利,聚焦项目实效性、资源整合能力及可复制性,为比赛增添实战色彩……日前,山东省举行首届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大赛省级决赛。大赛设置个人赛与团体赛双赛道,“理论+实践”全方位考核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此次比赛中,淄博代表队的《“众议众筹众享”破困局——党建引领老旧小区停车微治理》项目直击民生痛点,通过全样本调研精准把脉需求,采取“内部挖潜+外部拓展”策略,计划新建车位、共享车位,通过政策补助、社会捐赠和居民自筹方式筹集资金。
赛场上的精彩表现,源于日常工作的厚积薄发。“比赛中80%的即兴问答都源于社区常见矛盾,只有把理论‘活学活用’到网格里,才能练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一名参赛选手表示。此次大赛有效激发了社区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
从“理论课堂”到“实践现场”,从“经验传承”到“创新实践”……多地持续完善社区工作者培养体系,通过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创新培训方式等举措,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素养,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刘鸿桥)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