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坚守诠释志愿精神(社会工作领域先进人物)

——贵州省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群像

贵阳市爱心家园儿童特殊教育康复训练中心校长赵新玲、遵义市红花岗区博济公益联合会骨干志愿者蒋德兵……近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公布,贵州共有2人、2支队伍、3个项目、2个单位获得荣誉。志愿者们的多年坚守,成为贵州省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让‘星星的孩子’们有尊严地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贵阳市爱心家园儿童特殊教育康复训练中心校长赵新玲的话语里藏着二十载的执着。这位国家税务总局贵阳市税务局的退休干部,自2003年起便与孤独症儿童结下不解之缘。她创办了贵州省首个孤独症儿童民办公益机构“爱心家园”;退休后又创办慧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填补了成年孤独症患者托养服务的空白。

20多年来,她的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2.3万小时,相当于连续坚守近千个日夜,累计帮助6000余名孤独症患儿,其中30%成功走进普通校园。如今64岁的她仍然在每天清晨七点准时推开“爱心家园”的大门,她说:“只要还能动,这里就永远亮着灯。”

在遵义市红花岗区的街巷里,61岁的蒋德兵的“雷锋服务车”里磨得发亮的推子与围布,见证着他43年免费为困难群体理发的义举。从集镇帆布棚里的流动摊,到城区小理发店写有固定招牌,再到如今走街串巷的三轮车,变的是服务形式,不变的是“约好就不能失约”的坚守。

43年间,他的推子用坏了13把,登记本写满了5个厚册。他带动32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将“剪刀传情”的温暖延续——这把传递了43年的剪刀,剪去的是发丝,留住的是人心。

赤水市新时代“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品牌成为基层治理的亮丽名片。79岁的马国友是其中一员,每逢赶集日,他都会在赤水市丙安古镇的茶馆里讲述红色故事、宣传惠民政策,用乡音土话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他们不仅破解了基层宣传力量薄弱的难题,更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成为连接党心民意的“连心桥”。

2014年成立之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青鸟公益联合会的453名志愿者便立下誓言:“让每个山里娃都能看见光。”他们在16个县(市)设立办事处或联络处,打造“走出大山助学计划”,累计资助困境学生近5000人,募集款物折合人民币2900多万元。那些曾经需要帮扶的孩子,如今成了传递善意的使者——95%的受助学生在大学或工作后加入志愿者行列,形成爱的循环。

安顺市的采血点前,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大队的“红马甲”总能带来安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4205名志愿者用68万小时的服务,守护着生命的血库。1720余场采血服务中,他们既是引导员、宣传员,更是应急献血者——每当血液库存告急,这支队伍总能迅速集结,用热血筑起防线。

黔东南州“星光照晚情”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们用“7+1”银龄长期照护模式守护乡村失能老人。692名志愿者组成7支专业小组,深入46个县市的乡村,为失能老人提供康复理疗、心理慰藉等服务。项目开展8年来,已建立38个服务基地,培训志愿者5339人,带动就业2135人,让乡村失能老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遵义市南白中学的“绿能”生态杂货铺志愿服务项目,让800名学生志愿者用废品回收践行环保理念。学生们通过收集可回收废品兑换“绿能”,再用“绿能”兑换植物种子开展种植实践,将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贵阳市观山湖区云潭街道宇虹社区的1373名志愿者,让“一老一小”都能感受社区温度。由社区葫芦丝队、舞蹈队等115名老人组成的互助小队,为身边的困难老人提供情感陪伴、生活照料等服务。450名少先队员组成的“豌豆宝贝”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小小宣传员志愿服务活动”,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等知识。

六盘水市水城区双水街道沙龙社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新打造“为爱”志愿服务品牌。1200名志愿者通过“一老一小生日会”“希望小课堂”等项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80余次,服务居民1.3万余人次。社区创造性设立“儿童委员会”,组建志愿“V联盟”小队30余个,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300余个,让搬迁群众真正融入新生活。

从一个人的20年,到一群人的十余年……这些志愿者们用时间证明,志愿精神从来不是瞬间的感动,而是久长的坚守。正是这无数份“不放弃”的坚持,让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文明的生动注脚,让每一份善意都能抵达需要的地方。

(本报通讯员 张义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