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服务“接地气”,新就业群体得实惠(新兴领域党建)

新就业群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以碧岭街道为试点,聚焦辖区200多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群体,创新构建“党建+服务+治理”三维工作体系,通过打造“6·6暖蜂节”、推出逢“6”回家主题日、建设服务阵地、组建志愿队伍等举措,有效提升新就业群体归属感、幸福感。

碧岭街道通过动态更新的信息库精准识别流动党员,推动成立非公快递企业党支部,对小微网点实施“片区联建”扩大覆盖。通过专题培训和配送学习资料,强化思想引领。对暂不具备条件的,依托行业工会、社区工联会实现工作覆盖。

社区党委搭建“小哥议事会”平台,骑手与物业、居民共商共议,有针对性地解决交通拥堵等痛点问题。

“以前送快递,看到一些问题只能干着急,现在有了议事会,我们的声音有人听,问题能解决,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社区。”快递员蔡燕华说,部分建议当场获得响应,有效提升了新就业群体参与感。

在党建引领下,新就业群体党员踊跃开展“党员亮身份”行动,分享治理服务体会并带头注册志愿者,示范带动30余名骑手加入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成功构筑凝聚新就业群体的“红色磁场”。

专属阵地是新就业群体的温暖港湾。碧岭街道联合邮政服务点,共建户外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阵地,为骑手提供休息、充电、饮水、阅读等便民服务,并作为急救培训、红色教育的专业场地。依托7个党群服务点、28家爱心商家、N个物流网点等,进一步构建了“15分钟暖蜂服务圈”,确保骑手能随时就近享受休息补给。同时,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街道建设,通过完善标识、设施和沟通机制,显著改善新就业群体工作环境。

“小区门口的专属停车区、驿站里的齐全设施,能感觉到街道是真的把我们放在了心上。‌”外卖骑手曾运感慨道。这些专属阵地已成为新就业群体温暖的“家”。

精准服务是提升新就业群体幸福感的关键。碧岭街道创新打造“6.6暖蜂节”和每月逢“6”回家主题日,构建“1+N”持续性关怀体系。2022年首创的暖蜂节提供中医理疗,公益修车、理发、急救培训和能人招募等10余项服务。

快递员刘楚进回忆起去年的“6·6暖蜂节”时仍十分开心:“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那天活动特别丰富,既暖心又减压。”​

在此基础上,街道今年升级推出每月逢“6”回家“4个1”主题日套餐:1份关爱物资(头盔、雨衣等)、1场公益服务(修车、义诊等)、1节微课堂(反诈、消防等知识)、1次志愿服务(普法、巡河等),破解了新就业群体关爱工作持续性难题,构建了全方位支持体系。

街道还引入市、区资源开展体检、学历提升等专属服务,发起“一夏清凉”公益活动,举办微心愿、生日会、心理健康微课等特色活动,广泛发布关爱户外骑手的倡议书。通过“最美快递员”评选和积分奖励,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热情。

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能有效激发共治活力。碧岭街道创新组建户外骑手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强化招募、培训、阵地、激励建设。定期开展心肺复苏、消防安全等培训,10余名骑手获深圳市急救中心专业证书,推动“新”群体转型为服务“心”力量。

骑手们发挥职业优势,化身政策宣传员、普法员,积极参与文明城市“随手拍”、安全隐患“随时报”等融“新”共治活动,成为城市治理的“移动探头”。通过工作群和民生平台,实现问题“上报——处置——反馈”闭环。在应急救援中,他们快速响应交通事故、寻人等需求,提升社区治理效率。

“以前只想着送快递,现在能为社区出力,工作更有意义了。而且每次反馈的问题都处理得非常及时。”外卖骑手潘国辉说。

碧岭街道通过强化组织引领、做实精准服务、畅通参与渠道,成功激活新就业群体动能,实现服务群体与赋能治理的“双向奔赴”,为新时代加强新就业群体联系与服务提供了鲜活样本。

(本报通讯员 李科 魏惠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