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书写“强村富民”新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多地以党建工作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让乡村振兴的“繁花”处处绽放。

“现在年收入是以前的10倍!”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鲁家村田园综合体的葡萄架下,村民们开心地说。鲁家村的蜕变是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曾经,这里的农户各自为战,闲置土地零散分布,乡村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村民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转机始于村党支部的一次创新探索——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鲁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一方面逐户走访动员,向村民详细讲解土地入股的收益模式与发展前景,打消群众顾虑;另一方面统筹规划全村土地资源,整合闲置农田、林地,打造集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从“零散经营”到“抱团发展”,鲁家村用实实在在的收益证明,党组织的引领是乡村产业腾飞的“主引擎”。

党组织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领路人”,更是基层治理的压舱石、动力源、暖心港。

清晨,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的代村农业公园,智能温室里已是一片繁忙。“党员带头流转土地,才有了现在的规模效益。”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指着连片的大棚介绍。代村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强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面对土地碎片化、农业效益低的难题,村党委率先推动土地流转,通过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打造集种植、观光、科普于一体的代村农业公园。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代村党委创新建立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固定联系5-10户群众,定期上门走访,倾听村民诉求,解决生活难题。小到邻里矛盾调解,大到生产技术指导,党员们的身影活跃在村里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高效治理格局,让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细微处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在推动乡村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基层党组织积极培育新风新貌。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党支部创新推行“互助五兴”(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模式,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习互助兴思想”,通过党员带头学习政策理论,引导村民摒弃“等靠要”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组织村民抱团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共享技术与市场资源;“乡风互助兴文明”,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陈规陋习;“邻里互助兴和谐”,鼓励村民互帮互助,化解邻里矛盾;“绿色互助兴家园”,组织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宜居村落。如今的十八洞村,村民自发组建文艺队、志愿服务队,昔日的“落后村”变成了“文明村”,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从江南水乡的产业融合,到华南乡村的文明培育,各地基层党组织坚持党建引领,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本报记者 金浩月)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