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化”摸排需求 高效率解决问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小区门口的占道商贩不见了,消防通道疏通了,出门再也不用绕路了!”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东方红街道文化巷社区居民王师傅看着整洁通畅的街巷,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这一变化,正是焦作市推行“三项清单”工作法带来的显著成效。今年以来,焦作市委社会工作部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探索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等多方联动机制,同步推行群众需求、资源共享、项目服务“三项清单”工作法,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高效整合社会资源、务实落地服务项目,构建起“民呼我应、共商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推动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直抵群众“家门口”,基层治理难题迎刃而解,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清单“画像”

需求摸排更精准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群众需求。焦作市以社区为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网格员化身“民情观察员”,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织密居民需求征集网络。

线下,网格员组织开展“进百家、访千户”活动,社区工作者带着问卷走街串巷,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在楼栋庭院召开议事会;线上,“焦北通”“中好办”等小程序全天在线,网格微信群24小时保持响应,居民动动手指即可“下单”。

从老年人的助餐需求到小区的健身器材更新,从邻里纠纷调解到幼儿托管服务,多样化诉求被一一记录、分类梳理,形成动态更新的“群众需求清单”。

“这份清单如同‘民情温度计’,哪项需求急、哪类问题多,一目了然。”解放区焦北街道党工委书记王静介绍,通过“焦北通”小程序,居民诉求响应时间从平均3天缩短至12小时。焦南街道火车站社区推行清单制以来,已征集需求140余条,涵盖社区治理、教育、医疗等8大类,为精准服务装上“导航仪”。

资源“联奏”

共建共享聚合力

“靠社区‘单打独斗’不行,必须让辖区资源‘活’起来。”这是焦作市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取得的共识。

社区党组织主动作为,扮演“红娘”角色,通过座谈会、致辖区单位一封信等方式,敲开驻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的大门,摸清场地、技能、资金等“家底”,汇总成“资源共享清单”。在党组织引领下,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志愿者各展所长,汇聚多方参与的治理合力。

需求与资源精准“配对”,解民忧的“火花”不断涌现。马村区马村街道借“邻里节”搭台,联合区人社局将招聘会开进社区,30余家企业提供200多个岗位,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面对文化巷社区商贩占道经营难题,社区党组织联动城管局、消防大队、公安分局等职能部门“多方会诊”,增划消防通道、规范经营区域,既保障了商户生计,又畅通了居民出行道路。

“以前社区事务繁杂,常感到力不从心;如今党组织牵头,大家拧成一股绳,治理效能成倍提升。”一句感慨,道出了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如今,辖区单位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资源从“分散跑”变为“集中干”。据统计,全市已有800余家驻区单位、150余支社会组织加入资源库,形成“有事大家帮、难题共同解”的治理合力。

服务“落地”

项目惠民见实效

“需求清了,资源有了,关键是要让服务‘落地生根’。”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党组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资源共享清单”中挑选“食材”,精心烹饪出一道道贴心的“服务大餐”,形成“项目服务清单”。

在山阳区龙源湖社区,针对老年人居多的实情,“身边的医次方”项目每月开展爱心义诊和送药上门服务;“乐龄研习社”项目不间断开展教学培训,定期举办文艺活动;“银龄故事汇”项目将老一辈人丰富的人生阅历转化为社区治理智慧,三大项目成为老年人的“幸福加油站”。博爱县链接企业资源、慈善力量,开展“暖心月访”关爱独居老人、“七彩假期”托管困境儿童等项目,用项目化服务织密民生保障网。武陟县医院组建“医护志愿队”,进社区义诊、普及健康知识,把医疗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服务好不好,群众是“阅卷人”。每个项目均实行跟踪评价机制,居民满意度持续深化,居民的新意见及时跟进。今年以来,全市已落地服务项目320余个,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下一步,焦作市将持续深化‘多方联动+三项清单’工作机制,进一步凝聚各方合力,激发基层活力,让基层治理更精细、服务更暖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新画卷。”焦作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通讯员 王强 常巍)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