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超”“村BA”火爆出圈

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活力迸发

8月23日,首届“村超”全国赛总决赛现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村超”足球场内座无虚席,观众的呐喊声刺破夜空,将现场气氛烧得滚烫;千里之外,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古坊乡的“村BA”揭幕战上,王程村与下坊村女队队员们奔跑跳跃的身影,与场下此起彼伏的欢笑、欢呼相互呼应,勾勒出一幅热气腾腾的乡村生活图景。

这两股席卷全国的“村”字号赛事热潮,早已超越体育竞技的范畴。这些由群众自发组织、参与的赛事,不仅点燃了群众的体育热情,更在党建引领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从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到如今凭借“村超”收获780亿流量的全国网红城市,榕江县的蜕变,始于各级党组织对赛事的精准“托举”。为了让群众自发的足球热情能“烧得旺、走得远”,榕江县委率先打破部门壁垒,按照行业、部门、属地等特征,成立16个“村超”服务保障小组,将党建触角延伸到赛事组织、安全保障、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如今,在职党员会轮流深入社区,开展政策宣讲、市场监督、健康义诊等服务,真正实现了县级资源力量的高效整合。在“村超”所在辖区车民街道卧龙社区,“人人都是‘村超’代言人,党员更要冲在前面。”社区党委书记谭炯说,社区4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174名党员主动亮身份、领任务,分散在赛场周边的治安巡逻岗、秩序维护点、游客接待处,用脚步丈量服务半径。党员杨蒋威便是其中一员,赛事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余当起了“免费司机”,频繁往返于高铁站与赛场之间,累计接送游客数十人次。“看到游客们满意的笑容,就觉得这点辛苦不算啥。”杨蒋威的话,道出了众多党员志愿者的心声。

“村”字号赛事盛况,映射出基层治理从“管理”向“服务”的深刻转型。

在湖南省沅江市2025年“三星杯”首届“村BA”篮球乡镇邀请赛举办期间,沅江各级党组织积极作为,从赛事筹备初期就介入协调,确保场地、赛程安排合理有序,为比赛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同时,尊重各村参赛队伍自主训练、战术安排,让村民尽情享受比赛乐趣。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服务,折射出治理理念的转变。有党员干部身着民族服饰,为“村BA”激情解说,让外地游客也能听懂乡村赛事的热闹;有党员干部连夜协调灯光设备,只为保障夜间比赛顺利进行,不让村民的热情因光线不足而降温。这种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正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升级的关键。

群众在组织赛事、参与服务中提升了自治能力,集体荣誉感转化为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这种“以赛促治”的模式,为基层治理打开了新思路。

“本次比赛圆满结束,这次我们的‘村BA’设置一二三等奖各一个,一等奖猪肉一扇,二等奖老鹅两只,三等奖老母鸡三只……”在安徽省广德市杨滩镇月湾社区“村BA”赛场,解说员讲得激动,老百姓看得热闹。月湾社区“村BA”火爆的背后是党建引领、多方共治的缩影。“刚开始筹备时,我们缺设备、缺人手,是党组织牵头搭了个‘架子’,让大家有地方出力。”月湾社区党总支书记孙明富回忆,赛事筹备初期,社区党总支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解说员话筒声音小,广场舞领队主动捐出自己的音响;缺少队医,村卫生室的医生主动报名驻场;需要热场节目,附近村的舞蹈队自发赶来排练;甚至连裁判,都是从当地篮球俱乐部协调来的专业人员。“群众的参与度高了,凝聚力自然就强了。”孙明富说,如今在月湾社区,不仅“村BA”成为村民每年期待的盛会,更有不少村民在参与赛事组织、服务的过程中,主动加入社区治理队伍,从“赛事参与者”变成“乡村建设者”。

如今,“村BA”的篮球架下,“村超”的绿茵场上,不仅延续着纯粹的体育热情,更探索和拓展着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当组织引领精准有力,干部服务贴心到位,群众活力充分释放,基层治理就能在回应群众需求、激发社会活力中开辟“新赛道”,基层治理的根基才能在广袤乡村扎得更深、立得更稳,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