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理论视界)

郎晓波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超大城市的治理与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面对超大城市的复杂系统,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健全党的组织延伸、资源整合、社会动员等机制,加快探索党建引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新路,不断满足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筑牢党建引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价值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党建引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以人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接诉即办改革、杭州“民呼我为”实践等都是对“坚持人民至上”宗旨的贯彻落实,是党建引领超大城市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超大城市的群众诉求更加多元,治理过程中平衡公平、效率、责任的难度更大。因此,党委、政府要提高快速主动回应复杂多元诉求的能力,构建人民诉求驱动公共资源配置新模式,从而推动新时代党建引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质效升级。

夯实党建引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组织基础。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强大载体。党建引领与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良性互动的前提是两者之间建立实体性的组织经络。要始终强调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在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带动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当前,超大城市在新兴领域党建方面面临“组织难覆盖、作用难发挥、治理难融入”问题。新就业群体呈现流动性强、参与性低等特征,传统党建模式面对“平台+个体”的分布式就业形态,极易出现工作“盲区”和“口袋党员”等现象。越是情况复杂、基础薄弱的地方,越要健全党的组织、做好党的工作,确保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固本强基,防止“木桶效应”。党建引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要以平台整合、区域融合、力量联合为原则,打造跨企业、跨行业的多矩阵全链式党建工作“生态圈”,加强党组织对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监督执行,全面激活党的治理效能。面对超大城市中的新兴领域等,要持续探索创新商务楼宇党建和“红色物业”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如,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开展新业态“聚邻党建”项目,将新就业群体凝聚在党的周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通过在商居混合区探索党建引领“坊巷长”模式,全面激发基层自治活力。

全面激活党建引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功能。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和区域化党建实现党组织对社会各领域的全覆盖。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趋多样,党建引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还要注重功能激活,实现由静态“组织引领”向动态“功能引领”的转变,充分发挥党在资源整合、社会动员、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要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的资源优势,将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优势同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相对接,实现社会治理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要聚焦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场景化、实效化、具体化、流程化的探索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让红色细胞渗透到组织发展和城市治理各个环节,提高党建在促发展、惠民生、保平安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作者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教授)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