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后的时间去哪儿了?(新闻特写)

——湖北省黄石市社区工作者敲门入户“访民情”,服务暖心“零距离”

设置3个“冶好办”驿站,为小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便民服务;社区第一书记化身“书法老师”,满足居民想学书法的需求;筹建青年自习室,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学习场所……“基层真减负、减真负,让社区工作者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上门入户服务居民群众。”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东风路街道朝阳社区党委书记陈莹‌说。减负后,朝阳社区的工作人员每天在小区开展服务不少于4小时,通过入户走访、面对面了解居民诉求,解决居民急难愁盼,赢得了居民的信赖和肯定。

今年以来,黄石市持续推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通过减事项、减表格、减牌子,切实为社区减负,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民服务。各县(市、区)通过组织居民、发动居民参与基层治理,解决居民生活中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减负前,社区工作人员在迎接检查上花费了很大精力。现在,阳新县城东管理区双港社区工作者把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搭建居民议事会、楼栋党小组上。辖区背街小巷照明设施老化缺失,社区通过“我家楼栋我作主”居民议事会、夜谈会等平台广纳民意,依托“镇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40盏损坏路灯维修、64盏有线路灯增装已全部完成。如今,社区里的“金点子”越来越多,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真正实现了“大家的事大家管”。

减负后,社区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搭建组织架构和议事平台、凝聚群众力量上。在黄石港区,黄石港街道大桥社区成立低保评审组、人民调解委员会等10余个志愿服务队伍,让居民主动参与事务管理;纺织社区定期召开“三方联动”会议,今年成功组织居民参与地下停车场收费等8项治理事项,参与人数同比增长20%;青山湖社区通过“一家议事厅”机制组织议事,七个网格开展线下议事会21次,收集意见34条,解决了98%的问题。黄印村社区会议数量减半,社区工作者下沉网格时间增加30%,民生问题响应时间缩短至1个工作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投诉从每月5~6起降至1~2起;万达社区开设“暑期托管课堂”,为商圈新就业群体服务。

基层工作人员从冗长会议和文件中解放出来,深入社区一线的时间明显增加。在西塞山区,社区工作人员对此感受颇深。上窑社区组织技能培训班,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月亮山社区、上窑社区节假日开展节会活动为辖区商户引流增收;上窑社区组织开展“西塞乐购”活动,引流3万人次,推动了辖区商业的繁荣发展;十五冶社区每周开展助老服务,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嵌入健康义诊;澄月社区党员与“金色号角老兵志愿服务队”组建“红心向党·戎耀澄月巡逻队”,常态化开展巡逻值守和青少年防溺水宣传,筑牢社区安全防线。

在下陆区,团城山街道柯尔山社区建立健全“特殊群体服务清单”,通过定期走访、专人对接、帮办代办等方式,让便民服务真正“零距离”。李奶奶55岁患有精神障碍的儿子卫某身份证过期后,因行动不便、沟通困难等原因迟迟未补办,导致无法正常申领相关补贴。社区工作者张美玲走访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主动对接派出所,并全程陪同协助,证件顺利办结。“别担心,有我在!”张美玲的话语让李奶奶感动不已。

铁山区铁山街道搭建“与邻有约”“逢四说事”等议事平台,形成“小事门前议、大事集中议、难事共商议”三级议事机制,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矿山路社区设计“海绵宝宝”吸油盒,解决老旧小区污水排放问题。发挥张卫华金牌调解室作用,吸收“两代表一委员”、辖区民(辅)警、“五老”群体等146名人民调解员,今年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调处成功率达100%。

(本报通讯员 柯霞 朴喜煜)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