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汇集民意 治理更有质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初秋的细雨过后带来一丝清凉,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沙坪社区的农家小院,十几条小板凳围成一圈。“乡亲们,现在是防汛关键期,这根弦可松不得半点儿!”镇村干部几句家常开场白,瞬间激发了村民的交流热情。没有主席台,没有讲话稿,只有干群促膝谈心的真诚。今年以来,商洛市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动《陕西省村级议事协商规范指南》落地落实,这种别开生面的“院落会”,如今在商洛市蔚然成风,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制度筑基:议事有章法,治理有框架

商洛基层治理的活力,源于一套科学严密的制度设计。

丹凤县商镇构建起“村党组织领导—监委会主任负责—片长召集”三级议事体系,严格执行“收集、研判、派单、解决、回访”五步工作法。依托“清廉丹凤”大数据平台,对群众诉求建立动态台账,全程跟踪问效。自推行以来,商镇已精准解决群众各类问题266件,办结率达100%。

商南县深化“五事工作法”闭环机制,通过“双线问事”(线上微信群+线下敲门行动)广纳民意、“干部理事”明确责任、“庭院议事”(小板凳会、百姓说事点)集体协商、“共推难事”整合资源、“群众评事”检验成效。金丝峡镇冀家湾村运用“小板凳”微议事会机制,成功推动王沟水坝修建、村集体经济五味子产业规模扩大等6项民生工程落地。

山阳县城关街道创新“说事评理会”,聘请528名具备法律知识、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法律顾问、行业专家等担任评理员,覆盖24个村(社区)。针对纠纷类型实施“分类评理”:简易纠纷村(社区)即时评,复杂纠纷街道“专家团”会诊,专业纠纷引入律师和行业专家。今年以来,街道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16起,调处率达96%。

阵地下沉:院落变会场,一线解民忧

治理的舞台从会议室搬到农家院、古树下、广场边,干群交流更直接,问题解决更高效。

洛南县古城镇将“院落会”作为重要载体,全镇21个村(社区)累计召开超过120场。古城街社区居民王军在“院落会”上反映美食城旁边的垃圾箱清运不及时,社区党支部书记杨五民现场与垃圾清运负责人电话沟通协调增加清运频次,迅速解决了这一问题。

镇安县达仁镇创新“小板凳议事厅”,将难题搬到广场边解决。“小板凳议事厅”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0多件,狮子口社区帮扶车间建设、象园村茶园科管培训等好建议均源于此。

商南县城关街道金福湾社区将“庭院议事厅”设在各小区,每月召开议事会,社区“两委”、物业服务企业、党员、居民代表等多方参与。居民提出的问题形成清单,会上共商共议,确保“件件有着落”。

数字赋能:云端破壁垒,服务更精准

传统议事插上“数字翅膀”,借助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提升治理效能。

柞水县小岭镇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云端院落会”。村民可在线畅所欲言,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联合在线普法,村干部实时答疑,让法治宣传直达千家万户。

曹坪镇建立微信群高效收集群众需求,精准匹配志愿者资源,形成“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的闭环服务链,响应速度提升60%。

下梁镇利用“村村响”广播、微信便民群即时传递政策信息。小岭镇黄金移民小区更是将水、电、物流快递等基础服务延伸至楼栋单元,实现治理与生活需求“零距离”对接。

从政策宣讲的讲堂到民意汇集的院落,从矛盾调解的现场到产业谋划的前沿,商洛以“院落会”“小板凳”“说事点”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载体,推动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向多方“共治”转型,书写着乡村善治的时代新篇。

(本报通讯员 李春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