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江苏省徐州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支部建在站点、把资源沉到一线、让服务暖至心间,把新就业群体凝聚在党旗下,不断激发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新动能。
走进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美团新城区站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张贴的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内容,旁边还有站点党支部的组织架构图、徐州市党建服务联系表、网上服务矩阵和十分钟爱心地图。墙上云龙区委社会工作部、矛盾调处中心、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系人和周边的友好商圈、“彭城驿站”、爱心商家地址等信息一目了然。
这是徐州市推动60多个新就业群体工作站点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针对新就业群体党组织覆盖薄弱、服务资源分散、权益保障不足等三大难题,徐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问题导向,以“支部建在站点、资源沉到一线、服务暖至心间”为路径,打通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最后一公里”。
组织建在站点
推动党建工作“有形有效”
徐州市针对快递、网约配送、网约出行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多但党员少、站点多但较为分散等现实难题,重点围绕在徐合作企业及工作站点开展新就业群体站点党建攻坚行动,压实市场监管、交通运输、邮政管理、网信等行业管理部门责任,推动党建工作融入加盟企业及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体抓好党建工作和企业运营。
同时,组织属地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到平台企业及合作企业(网点站点)逐一走访调研,全面摸清全市新就业群体底数、工作站点底数和党建工作基本情况;结合党员管理系统综合分析,一对一找党员、做工作、建组织;根据站点党员人数,灵活采取单建、联建等方式加强组织覆盖。在部分企业较为集中、新就业群体人数较多的区域,积极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枢纽型服务站点)建设。对无党员的工作站点,引导加盟合作企业高管党员定点联系,组织所在地党组织包挂联系,党建工作指导员定期走访交流,将党的工作嵌入站点日常管理链条。
去年以来,徐州市先后选派48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协同推进新就业群体站点党建工作,摸排各站点“隐形党员”58名,新建党组织29家,实体型党组织从14家增至41家,依托园区、企业建立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枢纽型服务站点)5个。
“站点成立党支部后,不仅老骑手的归属感更强了,连新骑手的招聘成功率都提高了不少。”外卖平台合作企业江苏优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欣欣介绍,在推进各站点组建党支部的过程中,一些来应聘的新骑手看到站点内的党组织架构图,无形中增加了对站点的信任度。
由于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大、人员分散,长期以来面临着“源头发现难”“接续培养难”等现实问题,部分新就业群体骨干虽有较为强烈的入党意愿,但由于企业党组织不健全、党员培养机制不完善,往往面临企业和属地“两不管”的窘境。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徐州市委“两新”工委第一时间召开市级行业党委新就业群体党员发展工作座谈会,和快递、网约配送、交通运输等行业党委交流新就业群体党员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了解掌握一批表现优秀、入党意愿强烈的新就业群体骨干并积极向属地推荐,探索入党积极分子“共同考察、接续培养”模式。今年以来,发展或拟发展新就业群体党员50余名,通过市级行业党委储备新就业群体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20余名。
资源沉到一线
推动服务管理“精准直达”
“以后咱们组织生活一块过,难题一起解。”在徐州市新就业群体关爱行动暨友好场景发布仪式现场,5个社区党组织和平台企业工作站点正式结对。
徐州市广泛开展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站点结对共建,市县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和新就业群体工作站点建立常态联系,先后组织属地街道社区党组织和60余个基层工作站点结对共建。根据工作站点面积、现有设施等实际情况,通过墙上张贴海报等方式全覆盖推动形成十分钟暖“新”服务地图、网上服务矩阵进站点的生动局面,公布社会工作、市场监管、公安、人社联调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5+N”单位具体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展示子女入学、住房婚育、健康证办理等高频便民服务二维码,实现站点工作人员“一键扫码知政策、一键拨号通部门”,及时收集反馈各类问题诉求,有效推动服务资源下沉、风险隐患前置。
各工作站点所在社区还积极帮助站点优化工作环境,打造“小哥休息区”,让“小哥”工作生活更舒心。市县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及“两新”工委利用基层工作站点定期开展“联新交心”活动,与300余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建立“一对一”联系,在节假日常态开展走访慰问和座谈交流,切实将新就业群体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外卖骑手送餐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谁来担责?”在泉山区段庄街道美团全庄站门口,普法志愿服务队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方式,向骑手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等法律法规,并针对劳动权益保障、交通事故处理等问题开展一对一法律咨询,解答疑难问题。“以前都是通知我们去社区,组织起来麻烦,骑手时间也难协调,现在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和街道都是直接到站点来办活动,大家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站点站长房计伟介绍。
公安民警到站点讲解交通安全注意事项、司法局在站点开展专题普法讲座、街道联合医院到网约车公司开展心脏病免费筛查……去年以来,徐州市针对新就业群体时间碎片化的特点,积极推动公安、市场监管、街道社区等相关单位及志愿服务队将各类服务、活动“配送”到新就业群体的工作站点和服务站点,让“送货人”变为“收件人”,活动参与率提高了,新就业群体的满意度也提升了。
关爱暖至心间
推动各项举措“迭代升级”
停车、取餐、接水、出发……一名“小哥”从将车辆停在云龙区招商花园城商圈的“小哥专属停车区”,到离开总共花了不到5分钟。商圈门口就是云龙区和商圈管理方共同出资建设的“彭城驿站”,休息座椅、微波炉、充电设备、应急药品等一应俱全,驿站旁边专门划定“小哥专属停车区”。
“现在能直接骑车进来,真的很方便,而且就在‘彭城驿站’旁边,来单了随时能走,我们现在如果不回站点,基本都是来这里休息等单。”外卖骑手李满说。
“以前在商圈里找店、停车、充电都特别麻烦,现在有了专属停车点和快充设备,方便多了,而且很多商户还提供优惠,让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在泉山区晴朗谷·1818PARK友好商圈,外卖骑手张师傅有着同样的感受。
去年以来,徐州市创新实施“心联新·在一起”项目,推出《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新10条》,推动“友好之城”建设,先后向3.5万余人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助学、体检、保险等服务,建成98个友好社区、友好商圈,推动主城区30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开放,升级改造836个“彭城驿站”,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充电、学习等基础服务的同时,推动多个驿站设立专属停车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区,精准匹配各类需求,有效破解进门难、寻路难、休息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聚焦调研走访过程中收集的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今年推出《“心联新·在一起”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若干措施2.0版》,从阵地建设、关爱服务、权益保障、健康关怀、社会认同等十个方面进行系统化迭代升级,通过优化升级100个“彭城驿站”、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向3万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赠送互助保障和健康体检、加强子女关爱保护等实实在在的举措,不断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开设了暑托班,包含书法、绘画、作业辅导等服务内容,就在站点旁边,大家回家的时候顺路接娃就行。”在贾汪区夏送清凉活动现场,团区委工作人员正在向新就业群体宣传爱心托管班的服务。“给孩子报暑托班的心愿,今天终于落地了。”快递员张女士攥着暑托班报名表十分开心。
“驿站尽量建在工作站点和商圈市场之间,方便新就业群体前往,举办的活动要能够精准回应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才能真正受新就业群体欢迎。”徐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力量聚在一起
推动城与人的“双向奔赴”
在泉山区宁睿网约车站点(网约车司机党群服务中心),一支由20名网约车司机组成的“宁睿网约车义警队”正在开展实战培训。七里沟派出所工作人员从“三不一多”(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多核实)反诈口诀,到指导司机识别绕行偏僻路线、携带可疑包裹等异常订单“一键上报”联动民警核查,一一进行细致讲解。
暖“新”服务并不限于关怀本身,更在于为新就业群体“搭台架梯”,提高社会认同。徐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行业管理部门和合作加盟企业,建立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常态机制,号召工作站点的党员、站长等新就业群体骨干成立志愿服务队或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充分调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安全隐患排查、志愿服务等活动的积极性。先后组建“爱心送考车队”“小哥城市观察员”“志愿骑士团”“宁睿网约车义警队”等志愿服务队40余支,引导230余人担任社区信息员、食品安全监督员等,并利用小哥晨会、走访慰问等契机定期组织急救技能、应急抢险等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新就业群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老年人不懂,当时都慌了,幸亏遇见您,真的万分感谢。”云龙区快递员翟修旭在收派件过程中,熟练运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为一名4岁小女孩进行紧急处理,获得社区居民好评。
“以前送快递,眼里只有门牌号。现在送快递,兜里装着反诈宣传册……”快递员苏畅表示,自从加入云龙区汉风街道太行路社区志愿“骑士团”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不小变化。除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外,他还在送单过程中主动排查小区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社区。他还会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配送所需物资,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关爱。
“党建引领是做好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的根本保证,关键在于创新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以站点为纽带,抓住新就业群体工作生活的实际需求,通过精准整合各方暖‘新’服务资源,将更多实实在在的服务做到新就业群体心坎里,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从而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徐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王晓松表示。
编后语
在新兴领域迅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做好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成为每个城市面临的新课题。江苏省徐州市的实践印证:填补服务管理空白,关键是以党建为纽带,重塑城市与新就业群体的关系。
徐州市以“支部建在站点、资源沉到一线、服务暖至心间”为路径,通过在新就业群体工作站点建组织,撬动各类资源下沉,以需求为导向建立服务站点,积极回应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打通了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最后一公里”。同时,动员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激活内生动力,让他们在获得关怀的同时,也能为城市治理贡献力量,让广大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社会认同感不断增强。
服务做到心坎上,力量才能聚在党旗下。徐州市的经验做法为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组织扎根站点、服务精准匹配、治理反哺城市,方能为新就业群体筑牢坚实港湾。
(本报通讯员 张万里)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