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万众瞩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盛大举行。
开展路线引导、现场服务、观众互动、应急处置……会场内外,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满怀激情,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用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前方是东观礼台,请大家准备好票证,每个通道都可以通行,请优先选择人少的通道!”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志愿者陈梓星蕊手持扩音器,一遍遍进行着温馨提示。志愿者们不停在通道间穿梭,时而俯身解答问询,时而抬手指引方向,用细致服务让人流如活水般顺畅流动。陈梓星蕊说,尽管身处幕后,但每一名志愿者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所有力量汇聚起来,就是志愿精神的最好实践。我们以‘青春之我’为‘青春之国家’奋斗,这便是最有意义的青春答卷。”
为高质量完成纪念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展现首都青年的精神风貌,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北京团市委牵头,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警察学院等33所高校选拔了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服务经验丰富的4265名志愿者,在天安门广场、中山公园等近500个点位开展服务保障工作。
当80响礼炮响彻云霄,这群年轻人在首都不同的岗位上触摸了“中国脉搏”: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安检服务岗的庞天翊靠听觉感受现场震撼人心的鼓点和受阅部队齐声喊出的“为人民服务”;距离长安街超30公里远的朱辛庄地铁口,早已结束服务返校的许婧婕和同学们聚在大屏幕前观看直播……这批志愿者绝大多数诞生于千禧年后。在9月3日这天,无论岗位在何处,他们的青春,都被悄然写进这场纪念大会的注脚里。
会场内的志愿服务至关重要,会场外,无数志愿者同样在默默坚守,以不同的身份、相同的热忱,汇聚成护航大会的强大力量。
在毗邻天安门的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居民张春红一直是社区建设的热心人。她不仅是社区的楼门长,也是这次重大活动的平安志愿者,在多福巷胡同值守。“这一刻,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身为中国人,我感到无比自豪。我和社区的老伙伴们齐心协力,共同为大会顺利进行贡献力量。这段志愿者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为社区发光发热。”张春红感慨道。东城区发动3.6万余名平安志愿者,值守1346个重要点位、交通枢纽和胡同街巷,积极发挥“千里眼”“顺风耳”“调解员”作用,为大会的顺利举办保驾护航。
身着石榴红服装的“西城大妈”治安志愿者、文明引导员等志愿队伍穿梭于大街小巷,值守在重点岗位,用默默奉献构筑起社区安全的坚实屏障。朝阳区也充分调动“朝阳群众”志愿服务力量,无数“朝阳群众”志愿者走上街头,在辖区内的受阅装备途经路线、公交站点、商场超市、居民小区出入口等关键位置,协助开展人流疏导、文明劝导、安全巡查工作。他们凭借对社区情况的了解,及时排查潜在安全隐患,耐心解答群众咨询,用接地气的服务打通保障工作的“最后一米”,成为大会外围安全防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从天安门广场上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到街巷里坚守岗位的社区志愿者;从“西城大妈”的石榴红,到“朝阳群众”的热心肠,志愿者的身影,是纪念大会上一道动人的风景线,更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爱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的生动写照。这场跨越年龄、职业的志愿行动,不仅保障了大会的圆满举行,更将“奉献”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中,激励着更多人以行动传承红色记忆,用坚守守护和平荣光。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