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军:边境佤寨的“领头雁”(社会工作领域先进人物)

从产业振兴的破局者到幸福路上的“领头雁”,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赵爱军带领村民团结奋斗,共同见证了这个地处边境的佤族村寨从贫瘠到富足,在边境热土上树起了一面新时代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先锋旗帜。

站在勐董镇龙乃村观景台远眺,6个自然村的硬化路如银色丝带缠绕山间,果林、菜地在阳光下泛着绿浪,蜜蜂们在花丛间上下飞舞,边境小康村建设示范点的崭新民居错落有致。

曾经,龙乃村是一个落后的边境村寨,一条崎岖的山路是进出龙乃村唯一的通道,导致龙乃村“出行难、饮水难、致富难”。

“谁能把这条路修通,我们就信谁!”面对村民的期盼,赵爱军毅然带领村“两委”成员勘测路线,动员群众开挖路基,三个月夜以继日的奋战,硬是在山林间凿出7公里的通村毛路。

依托沧源佤族自治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龙乃村上龙乃自然村被确定为睦邻友好型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示范点。赵爱军带领村“两委”成员协调地块、动员农户、联系各方,向各级部门争取资金,完成了村内道路、消防管网等39个项目。村民们建起了新楼房、架设了人畜饮水管道,生活越来越便利。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为拓宽致富渠道、破解“产业单一”瓶颈,赵爱军带领村民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互助社+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组织65名致富带头人成立林果种植、蜜蜂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培育农特产品9类。打造“农旅结合、文旅结合、边旅结合”的乡村旅游品牌,形成“春赏花、夏采果、秋观云、冬避寒”的全季旅游产业链。

“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一起富才算富。”这是赵爱军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积极动员群众到县城内经商、务工等,形成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推动群众增收致富。2024年,龙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4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龙乃村成功蜕变为全市边境幸福村的示范和样板。

物质富足了,精神也要富起来。赵爱军和村“两委”成员推动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村级治理体系,将“要信就信共产党”“要迷就迷科学知识”“人人要爱边,户户要护边”写入村规民约,把边境管理、民族团结等内容转化为“十要十不要”行为规范。

“如何让不同民族更好融合?”赵爱军思考后给出答案:文化搭台,情感交融。

在赵爱军的带领下,村文艺队组建起来,每逢节假日,龙乃村都会举办“村晚”和“村BA”篮球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成为各民族交流的纽带。“以前过节大家各过各的,现在大家聚在一起,亲如一家。”赵爱军说。

作为云南省第二批“云岭先锋讲师”,赵爱军积极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村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精神,讲好“班洪抗英”“班老回归”等爱国故事,厚植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旗帜鲜明维护好民族团结。

龙乃村村寨离边境线最近处仅200米,护边责任重大。在赵爱军的带领下,龙乃村以党员为骨干组建抵边护村应急突击队、边境巡逻队、联防队,各族党员带头组建联防护村队,常态化开展巡边护边守边。

“这条路上每一寸土地我都熟悉。”赵爱军坚持每周带队巡逻,将守边固边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在边境值守巡逻中,赵爱军以身作则,主动在节假日值守。面对特殊情况,他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最前面。为了增强村民的守边意识,他编了一段顺口溜:“户户都是哨所,人人都是哨兵,放牛就是在巡边,采茶就是在守边。”

在龙乃村3.9公里的边境线上,处处可见青山绿水掩映的美丽村庄,家家户户国旗飘扬,“党员急先锋”的标识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名龙乃村联防队员在巡边日志中写道:“界桩上的国徽擦得越亮,心里的国旗就飘得越高。”

今年56岁的赵爱军依然坚守在为国守门的第一线。在他的带领下,守卫边疆、永不换防的信念深深融入了龙乃村各族干部群众的血液里。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嘱托我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我们边境党员就是要用生命践行承诺,让党旗在国门一线永远飘扬!”这位佤族汉子的铿锵誓言,正随着阿佤山的绿色声波,传向远方的群山。

(赵爱军,男,佤族,中共党员,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本报记者 刘鸿桥 通讯员 张润芝)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