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上规约”到“行动自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走进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一座刻有“村规民约三字经”的石碑格外醒目。“以前红白事大操大办,村民负担重、面子压力大。现在按规约办事,家家省心又省钱!”在文化墙前驻足观看的张大爷笑着说。这份由村民共同议定的村规,如今成为村里的“行动指南”。

吕官屯村制定村规民约的过程,是静海区委社会工作部以村规民约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真实写照。

在静海镇韩家村的村民议事厅里,一场关于修订村规民约的讨论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今年上半年,全村红白事平均节约开支数万元,没有发生一起违规办酒席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韩清柱首先通报了上季度规约执行情况。随后,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就新修订的条款展开热烈讨论。“我建议把便餐标准每桌不超过280元写进去”“白事期间禁止上路吹拉弹唱、燃放鞭炮等活动,这个标准要继续坚持”……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经过充分讨论,凝聚民意的条款初见雏形。

如今,这样充满民主气息的议事场景,已成为静海区415个村(社区)的常态风景。今年以来,静海区组织各村(社区)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将传统乡约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相融合,打造各具特色的“静海善治”村规民约品牌。

台头镇二北二堡、南二堡、中二堡村,3个村“跨村联建、抱团发展”,拟定“片区公约”,村干部、党员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到“秸秆焚烧”“彩礼攀比”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经过法律顾问把关合法性、村民代表论证可行性、乡镇(街道)审核实效性等程序,将这些群众关切变成村民的共同“约定”。华康街道依山郡社区创新打造“睦邻议事角”,通过居民茶话会、庭院恳谈会等形式,围绕“飞线充电整治”“宠物饲养规范”“公共空间维护”等社区治理痛点开展民主协商,将居民共识转化为具有社区特色的居民公约。

目前,静海区选树35个各具特色、作用突出的村规民约,形成“一村(社区)一特色、一约一品牌”的生动局面。

村规民约的实施效果如何,关键在执行力。静海区创新实施28条激励、约束措施,保障村规民约的落地见效。

唐官屯镇赵官屯村建立“红白蓝三榜”公示制度,通过红榜表彰履约先进户并给予积分奖励,白榜公示违约行为并建立适度惩戒机制,蓝榜则用于征集创新建议,以奖优罚劣促进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杨成庄乡宫家屯村创新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对违约村民在批评教育的同时,给予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方式改正的机会;梁头镇李庄子村成立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组成的调解队,已成功化解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等40余起,让“小规约”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大作用”。

在推动村规民约落地过程中,静海区注重发挥文化浸润作用。邀请基层党员干部、村(居)民代表用方言讲述履约故事;通过多平台展现村规民约带来的民风变化;开展“规约进万家”活动,通过快板、相声、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以及剪纸、古彩戏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诠释规约内涵;打造“文明乡风游”研学品牌,精心设计善治惠民、德治化人、孝治传家三条主题路线,将“家风家训馆”“红色文化馆”等示范点串联成线,实现了治理成果向文化品牌的转化。

随着村规民约工作的深入推进,群众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践行”,规约从“墙上制度”蜕变为“心中标尺”,静海区以“约”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和美篇章。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