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组织广大群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重要载体。北京市顺义区围绕中心工作和群众需求,坚持党员带头、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动全社会同频共振、风气向上向善向好,形成“人人可为、处处可为”的志愿服务新风尚,志愿服务成为潮白河畔的亮丽名片。
走进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能看到一群披戴着红色绶带的小小身影,热情周到的服务,落落大方的谈吐,娴熟生动的解说,让无数游客竖起大拇指,他们是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中心小学校“红色小导游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年龄在8至12岁之间。他们用稚嫩的童声讲述家乡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5年来,该志愿服务队累计讲解近百场,服务2万余名游客。这是顺义区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区有服务时长的志愿者21.3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6%;志愿服务团体6475个,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5.9万个。志愿服务的种子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内容“贴民心”
这个端午节,北石槽镇下西市村的空巢老人陈香夫妇过得不孤单。一大早,村里“伴夕阳”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就来到老人家中,帮着干家务、陪着唠家常。
2024年4月,北石槽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刘俊领到下西市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逐户走访后,他发现,村里老人不愁吃穿,缺的是情感陪伴。于是,他发动村里的年轻人组建志愿服务队,定期到老人家中嘘寒问暖、清洁照料、维修买药。同时,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精准发布志愿招募信息。如今,志愿服务队成员发展到10余人,既有本村大学生,也有租住在村里的外地年轻人……大家排好班,节日期间服务“不打烊”。
近年来,顺义区建立区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带头抓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志愿服务工作专题会研究调度,制定出台《顺义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工作要点和重点任务清单》《顺义区“党员志愿服务年”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完善顶层设计、固化长效机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督促基层党组织书记扛起主责,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顺义区委社会工作部持续深入各单位,开展“一对一”座谈指导,加大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项目供给力度,为群众满意度“加码”。
“像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顺义区还有很多。2024年,发布邻里守望、济困解难、扶弱助残等方面的志愿服务项目1.6万个,实现供需双向互动、精准对接。今年,我们聚焦满足群众需求,发布2025年志愿服务时间轴计划,围绕春节、寒假、五一、端午等时间节点发布学生托管、生态环保、基层治理等领域志愿服务项目6000余个,涌现出一批叫得响、效果佳、反响好的项目,受到了群众的欢迎。”顺义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顺义区不仅重视群众获得志愿服务的需求,也很关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越来越多刚退休的老人,希望回归社会、发挥余热,当一名志愿者。如今,我们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岗位。”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志愿者王永珍说。王永珍所在的是一支由60岁以上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他们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参与村内矛盾纠纷化解、治安巡逻等志愿服务。
顺义区不断挖掘推广基层首创的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实的志愿服务项目,成就“一老一幼”等不同群体的“微梦想”。
搭建服务平台,参与渠道“更便捷”
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顺义区中医医院,常有就医患者不会使用自助机、找不到诊室或者行动不便。为解决患者难题,这两家医院分别建设了志愿服务示范站点,身着“橙马甲”的志愿者为患者提供导医导诊、挂号缴费、化验单查询与打印、自助机协助使用等服务,还开展家庭药箱用药指导、沉浸就医体验等特色项目,极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让看病就医不再“难”。
像这样的志愿服务站点,顺义区已经建设了800余个。成为宣传展示志愿服务的窗口、招募培训志愿者的平台和凝聚服务群众的阵地。
来自孟加拉国的阿龙,就是通过社区志愿服务站点了解并加入志愿服务队伍“WE ARE FAMILY”的。他和来自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100余名外籍志愿者一起,参与服务北京车展以及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交通指引、咨询解答等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是一家人”。顺义区制定了《推动外籍人员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措施》,为外籍人士加入志愿服务提供更多支持。
北京市顺义区企业发展促进会搭建了“心联新”红色志愿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入驻16支专业队伍、千余名以党员为主要力量的志愿者,为新经济组织和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金融、知识产权、政策咨询、社区治理、心理关爱、应急援助等20余类志愿服务项目,累计服务企业超3000家次,其中调解案件1200余件。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迅速发展的实际,便于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参与志愿服务,顺义区还推出“顺义好风气”微信小程序。通过小程序,志愿者可以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寻找项目、参加活动;志愿服务团体也可以发布项目、管理团队和项目。小程序还开通了扫码计时、积分排行、数据统计、投诉建议等功能,为改进提升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小程序上线1年来,新增注册志愿者3.4万人,同比增长161.5%;活跃志愿者8.5万人,同比增长88.9%。有时间就做志愿服务,逐渐成为顺义市民新风尚。
在新增志愿者中,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在穿街走巷奔忙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沿途志愿”“顺手服务”“流动监督”,发现设施破损、安全隐患等问题及时上报。顺义区完善问题“发现——上报——解决——反馈——奖励”机制,培育“桥新蜂网格骑手队”“马坡小巷管家”等3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已发现上报2100余条问题,累计3500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为激励回馈新就业群体,顺义区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量身定制“暖心地图”。通过汇聚全区610个暖“新”驿站、友好商户等服务资源,依托高德地图导航平台,实现友好资源一键导航、动态更新、全面覆盖,建起“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的暖心服务网络,让新就业群体享受到触手可及的便利服务,提升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实现城市美好与社会治理的双向奔赴。
聚焦特色领域,群众体验“有品质”
北京市顺义区众安救援队由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热爱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组成,他们为守护生命和安全全力以赴。自成立以来,该救援队积极参与辽宁省葫芦岛市洪涝灾害救援、河北省涿州市洪涝灾害救援、海南省文昌市和海口市台风救援等项目,累计服务时长超4000小时,成功解救被困人员200余人,转移疏散群众3300余人。
在顺义,进行专业服务的志愿服务队伍还有很多。光明街道裕龙六区建立“金钥匙调解工作站”,带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居民代表、物业服务人员、业委会等160余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成功化解社区矛盾865件,办理实事984件,社区接诉即办诉求量下降90%;交通支队退休交警宋科学连续多年义务开展内容实用、形式多样的文明交通宣传引导,受众覆盖周边10余个村2万余人;南彩镇“传承美好非遗”志愿服务项目发起人张琳,定期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等活动,让村民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累计培训400余人次;牛栏山镇香醍漫步社区退休居民王庚,利用自己的文体特长和演出经验,组建了社区老年舞蹈队、合唱队,10余年坚持义务教授老年人唱歌、跳舞……
为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北京市顺义区持续强化培训指导,年均开展各类培训和座谈交流10余场,培训各单位、镇街志愿服务工作者和各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骨干1000余人次,全面提升志愿服务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顺义区还连续4年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对获奖项目进行表彰奖励,累计评选出90个获奖项目,共奖励资金120万元,培训决赛入围项目负责人800人次。
凝聚多方合力,志愿服务“成常态”
在顺义区档案馆,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在社区院落“共享书角”,理论宣讲服务通俗易懂;在公园,在步道,在山间,绿色倡导服务深入人心;在医院,在商务楼宇,在政务服务中心,问询答复服务随处可见……有时间就做志愿者,“全域全龄全时”参与志愿服务,是顺义人的潮流生活方式。
志愿服务,是一座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顺义区把志愿服务作为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来谋划推进,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统筹协调机制。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抓总,22家区直部门协同配合,结合全区工作实际,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人人参与志愿服务在潮白大地蔚然成风。
旺泉街道宏城花园社区是建成20余年的老旧小区,车位不足、扶手失修、门禁损坏、广告遍地等问题突出。面对一系列“烫手”问题,社区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成立“五色”党员志愿服务队,以热心公益、知晓民情、熟悉政策的87名党员组成的“基础型”骨干为“根”,以社区警务工作站和保安等组成的“专业型”服务团队为“干”,以“楼栋熟人圈”组成的“草根型”志愿者为“枝”,建立“树状形志愿服务”矩阵,共同解决社区出现的问题,助力基层治理。
“现在,我们小区环境越来越美,大事小事也都有人管,居民之间的矛盾自然就少了。”社区李奶奶高兴地说。“五色”党员志愿服务队是党员通过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
顺义区依托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搭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动员架构,按照“属地不跨区域”原则,成立615个党员志愿服务站点,构筑起“家门口”的“15分钟党员志愿服务圈”,为抓实志愿服务提供阵地依托。同时,将志愿服务与“双报到”“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机制紧密结合,推动双向促进、双向赋能。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其中,实现了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动手干”的转变。
顺义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感触颇深:“我们进一步打通了党员融入基层、参与治理的渠道,促使广大党员结合网格治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等,承担起环境整治、纠纷化解、民生服务等任务,推动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志愿服务的全方位、常态化覆盖。”
在每一个乡镇(街道)、社区(村),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和微笑、奉献与担当,守护着家园的岁月静好。而这份爱也得到回馈。相关部门完善激励保障常态化机制,制定《顺义区志愿者激励嘉许办法(试行)》,树立评优评先、招聘录用等方面志愿者优先的价值导向。通过高规格举办回馈专场主题活动、积分回馈、嘉许礼遇等方式,强化“参与——受益”循环机制,提升志愿者获得感、荣誉感。
编后语
从“红色小导游”到“跨国志愿者”,从社区助老到专业救援,北京市顺义区的志愿服务,早已不是零散的“善举”,而是系统化、常态化的“民生工程”。21.3万名志愿者、5.9万个服务项目,不仅是数字的积累,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会共识的深度凝聚。
顺义区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既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也激活了社会参与活力;既涵养了“顺义好风气”,也为首都平原新城建设注入了温暖动能。随着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顺义区将织就更密的民生幸福网,让“顺义好风气”吹遍每个角落,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温暖与力量。
(本版内容由北京市顺义区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