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各地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聚焦民生保障、应急救援等领域开展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退役不褪色”的责任与担当。
“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冲!”这是河北省保定市蓝天救援队队长庞治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78年出生的他,2000年退役后便投身公益事业,2014年组建保定市蓝天救援队,累计志愿服务5500多小时。
作为队里的“主心骨”,庞治带队征战多地:从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救援,到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流中的逆行而上,再到2023年河北省涿州市、涞水县防洪救灾的日夜坚守……每一次救援都冲锋在前。
“两年部队生涯铸就了我坚强、勇敢的性格。我将始终坚守军人的爱民情怀和使命担当,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庞治说。
在庞治的带领下,如今,保定市蓝天救援队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近500名专业队员、千余名志愿者的队伍。
在东北大地,吉林省“热血吉行军·真情暖吉林”退役军人学雷锋公益献血项目,用汩汩热血搭建起生命桥梁。
自2022年3月该项目启动以来,已有1.8万余名退役军人志愿者挽起衣袖,累计献血达370万毫升,为1.2万余名群众筑起一道温暖的“生命保障线”。
“从军人到志愿者,不变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虽然我们脱下了军装,离开了部队,但我们还想延续这种精神,在志愿服务的战场上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吉林省吉行军志愿服务协会会长吕志国的话,道出了所有参与者的心声。
在江苏省昆山市,“鹿小军在行动”志愿者服务队同样充满活力。2020年7月成立至今,服务队已吸纳2028名实名注册志愿者,组建起29支志愿服务小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1500次,总时长近11万小时。
从把国防教育送进校园,到细化管理规定、出台激励办法,“鹿小军”们用细致的服务和规范的运行制度,让退役军人在拥军崇军、民生保障等领域闪闪发光。
说起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的初衷,负责人沈朱强说:“通过成立江苏省昆山市‘鹿小军在行动’志愿者服务队,可以引导更多退役军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展现退役军人风采,传递更多正能量。”
在安徽省宣城市,“中国好人”刘礼泉和他发起组建的宣城市老兵国旗护卫队,以“退役不褪色”的担当诠释着对祖国的赤诚。
老兵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既是国旗尊严的“守护者”——深入学校等场所督促更换破损国旗1000余次,赠送新国旗1万余面,培训20多支校园国旗护卫队;又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行程2万余公里为20位烈士寻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服务20余万人次,让英烈故事代代相传。
“我们以庄严仪式、国防教育和普法宣传等形式,传递爱国情怀,守护国旗荣光,让红色信仰在每个人心中扎根生长。”谈起做志愿服务的初衷,刘礼泉眼神里满是军人特有的坚定。
河南省商丘市的新时代退役军人雷锋团,把“奉献”二字写得格外动人。2019年5月,由“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李东亮牵头成立的队伍,以“退役不褪色、奉献新时代”为宗旨,先后组建出兵妈妈志愿服务队、军嫂志愿服务队等12支特色队伍,覆盖造血干细胞捐献、英烈关爱等多个领域。
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有一支由31名退役军人组成的西安市碑林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自2020年2月成立以来,服务队聚焦纾困解难、红色宣讲、中高考护航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做到“有困必帮、有急必应、逢节必巡”。
“成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就是要把退役军人的优良品格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让‘退役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芒。”西安市碑林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范晓翌)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