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证明少了,走街串巷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龙圩区龙圩镇龙兴社区党委书记吴广辉总结近期工作的显著转变,“过去,社区工作者疲于应付开具不合理证明。如今,这类证明基本消失,社区工作者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走访困难家庭、组织活动、调解矛盾、处理网格事务等工作中,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这一变化源于龙圩区针对证明负担反弹问题打出的“组合拳”。今年5月,龙圩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区督考办专项排查发现,全区85个村(社区)仍出具涉及十多个部门的31项不合理证明。针对这一问题,区委社会工作部展开专项治理,使证明乱象得到遏制,基层得以回归服务本位。
“问题的根源不在基层,而在部门。”龙圩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问题根源是部分部门责任缺失、源头治理不到位!整治不合理证明乱象,必须从‘根’上抓起。”
区委社会工作部迅速行动并明确:凡清单明令禁止的、凡可通过部门信息共享或核查获取的、凡超出村(社区)职责范围且无法核实的证明,一律不得摊派给村(社区)。
首先,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区委社会工作部要求已排查出问题的13个部门及全区所有具有审批、管理、服务职能的部门,立即对照中央相关文件划定的“负面清单”,对本部门要求村(社区)出具或协助出具的所有证明事项进行彻底清理。
其次,明确清单管理,畅通反馈机制。为厘清职责边界,梳理并公布村(社区)依法可出具证明的“正面清单”和严禁出具的“负面清单”。同时,建立高效基层反馈机制——村(社区)遇违规索要证明情况,可直接向区委社会工作部反馈,由该部门负责受理核查、督促责任部门整改,确保基层痛点“一键直达”决策层并得到及时解决。
今年7月,广平镇端村一村民办理遗产继承公证时,公证处要求其回村开具“死者的无子女证明”,内容涉及死者亲属死亡及财产继承事项。村委会依据相关规定,认定该证明属不合理证明,拒绝出具,通过基层反馈机制向区委社会工作部反映诉求。
区委社会工作部接报后,立即启动协调机制,与主管部门区司法局沟通。依据文件要求和全区“负面清单”,明确指出该项证明为不合理证明。区司法局迅速介入,要求公证处调整方式:遗产继承权证明应通过信息共享、证件核实或司法途径解决,不得转嫁村委会。最终,公证处以户口簿、死亡证明等合法材料依法办结公证,群众诉求得到满意解决。
整治成效立竿见影,基层工作者的感受最为真切。在新地镇古卯村,村党支部书记李燕梅指着桌上两本对比鲜明的登记簿说:“以前光是开证明就占去大半时间,厚厚的本子记满‘奇葩证明’。现在按清单执行,群众来开不合理证明的几乎没了,本子都‘闲’了!”她称这份减负清单为“松绑令”,“减负就是增能!省下时间,工作人员能沉到田间地头——帮留守老人办高龄补贴、调解土地纠纷、联系果园销路、张罗修水渠……做的全是村民最期盼的事。‘轻装’才能跑得快,服务群众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轻装上阵,才能更好为民服务。这份减负清单,真正减到心坎上,也让群众得了实惠。”吴广辉说。
为基层减负释放的红利正转化为服务群众、振兴乡村的澎湃动能。龙圩区坚持问题导向抓源头整改,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清除了障碍,也为深化基层减负、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有益实践。
(本报通讯员 黎超栋)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