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番鸭托起“共富梦”(行业协会商会在行动)

作为福建省永春县的名优特产,永春白番鸭传承近300年养殖历史,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白番鸭凭借鲜嫩独特的肉质风味,在众多水禽品种中脱颖而出,成为承载永春地域特色的“生态名片”。近年来,永春白番鸭养殖协会依托这一特色资源,创新打造“共富工坊”,推动百年鸭种焕发新生,为共同富裕注入更足底气。

“推动白番鸭产业成为乡亲增收的引擎,党建引领是关键。”永春白番鸭养殖协会党支部书记尤晓燕强调。

协会党支部2016年12月成立以来,秉持“党企合力、共享共进”理念,构建“党支部+协会+公司+农户”立体共富模式。协会会长、永春云河白番鸭保种繁育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员巫金春,带领大家开展白番鸭的保种繁育、技术示范与产业推广工作。为切实解决农户“想养、会养、养得好”难题,协会党支部牵头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驻村帮扶,并开设“田间课堂”,为农户提供从鸭苗选择到疫病防治的全流程技术指导。面对台风等重大挑战,协会党支部积极协调相关企业,通过低价供应鸭苗、包销成鸭、吸纳就业等举措,全力保障农户渡过难关。截至目前,该模式已成功带动200余户农户参与白番鸭养殖,为当地村民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户均年增收达8000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正是党建筑基共富路的生动注脚,也映照着乡亲们日益红火的幸福生活。

“百年老品种要闯出新天地,靠的不是‘吃老本’,而是科技‘硬实力’。”这是巫金春常挂在嘴边的话。

协会党支部携手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力量,共建专家工作站,攻克提纯保种、生态养殖等关键技术难题,累计获得全智能孵化器、动物养殖喷淋装置等6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永春白番鸭产业的升级:全县年出栏量超8万只,存栏量达1万余只,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250亩,实现了白番鸭第9代提纯复壮。这与200多年前的纯种永春白番鸭相似度高达90%以上,不仅守住了珍贵的“老味道”,更显著提升了养殖生产性能。

光有好品种还不够,还要有好标准、好品牌。协会还主导制定永春白番鸭企业标准,并积极推动其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凭借过硬品质与品牌建设,永春白番鸭屡获殊荣,先后斩获“中国好食材”“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荣誉,品牌价值突破亿元大关,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份。“一只鸭子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如今已化为生动的现实图景。

自泉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启动“泉会善为”行动以来,永春白番鸭养殖协会积极响应,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方向,全力开拓产业发展新路径。

协会着力打造白番鸭文化体验中心,推出鸭棚研学、美食体验等特色农文旅融合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养殖文化,探寻美味源头。同时,配套建成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及生态体验馆体系,让“一只鸭”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更具创新性的是,协会深度嫁接永春本地特色产业。依托永春老醋、佛手茶等“地域名片”,研发醋香鸭、茶香鸭等新品,赋予白番鸭鲜明“永春”印记;深挖永春侨乡文化底蕴,在文旅项目中融入侨胞返乡养鸭、助力桑梓的故事,使产业链兼具经济厚度与文化温度,显著提升产品地域辨识度与市场竞争力。

从保种繁育、生态养殖,到精深加工、文化体验,永春白番鸭养殖协会正以白番鸭为纽带,整合上下游资源,系统打造“养殖+加工+文旅”全产业链模式。协会将持续提升养殖技术,持续拓宽市场、延伸链条、强化品牌,助推共同富裕。

(本报通讯员 陈灿铭 林丹莉)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