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结构 提素质 强保障(大家谈)

陈城

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以新修订的《上海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指导,系统完善组织领导、职业发展、能力建设和激励保障机制,全方位推动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细化管理制度,持续优化队伍结构。上海市在现有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基础上,明确市、区、镇(街道)三级管理权责,将《办法》内容细分为7大类21项,形成区级贯彻落实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并将《办法》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年度专项督查计划,确保各项规定执行不走样、见实效。建立全市社区工作者额度备案制度,确保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置社区工作者不少于18人。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不断优化,35周岁及以下占比近30%、本科及以上学历达74%、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的超30%,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和工作作风全面提升。鼓励各区因地制宜建立社区工作者见习岗位和储备选拔机制,现已有10个区建立社区工作者见习基地,设置见习岗位。

强化能力建设,提升政治素质和履职水平。完善“市级示范培训——区级骨干培训——镇(街道)全员培训”和“初任培训——晋升培训——综合轮训”相结合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市级举办示范培训班、实训班及党员骨干培训班等多类培训,不断拓展社区工作者视野与能力,指导区、镇(街道)落实分级培训。通过举办“同心共治·匠心为民”首届上海市社区工作者劳动竞赛,依托“上海社区云”平台上线社区工作者赋能版块,3.5万余名社区工作者参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干”。

健全激励机制,增强职业认同感。在执行“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合理保障社区工作者队伍收入待遇。指导各区加强社区工作者先进典型培育选树,推荐4个村(社区)和2名社区工作者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进一步拓宽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2025年上半年共有69名优秀社区工作者进事业编。各区积极落实关心关爱措施,营造为民爱民、奋发有为、关爱一线的良好氛围,社区工作者担当实干、为民服务的精气神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为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